一、前言 创业现象可以按产业相关性和产业生命周期阶段2个基本维度进行分类。“相同产业成长期创业”是一类特殊创业现象,此现象可定义为:创业者与团队离开原来工作的事业后,在原事业所属的相同产业,而且产业处于成长期,独立创立了一个新事业。蒙牛公司和华硕公司都属于这种创业类型。牛根生的团队原本是伊利公司的管理团队,他们创立的蒙牛公司与伊利公司都属于牛奶制品产业。相同产业中因为已经存在竞争者,存在竞争风险,因此创业者要利用竞争者不积极利用的创业机会才能成功。 相同产业中的一类机会是由上游出现差异的新生产要素形成,另一类机会是由创业者有独家知识形成。新要素包含新组件(component)、新技术、新原材料。Shane(2000)研究得出,创业者依靠先前产业知识发现:(1)上游存在差异的新要素;(2)对于结合新要素产生的差异的新产品,下游存在市场需求,则创业者发现了一个机会;(3)创业者领先发现这个机会(Shane,2000),或多数竞争者对这个机会不积极和晚利用,使竞争情势对创业者有利,使这个机会成为创业机会。创业者可以领先竞争者利用上游新要素,以产业知识结合新要素产生差异的新产品,取得差异化优势和利润。以上显示,创业者要辨认一个机会是否是创业机会,关键在于辨认出主要竞争者对此机会是否不积极。 在相同产业成长期的创业情境下,当上游出现了新要素后出现了一个机会,潜在创业者会面对二难的决策。一方面由于创业的机会窗口可能是短暂的,创业者需要提早决策,离职并利用此机会创业,领先竞争者创造出产品差异化优势。另一方面由于竞争厂商内部的行为难以被观察,因此创业者又要推迟决策,以便观察到竞争者确实有不积极利用的行为,使创业者确实利用了主要竞争者不积极利用的机会,避免利用的是主要竞争者也积极利用的同一个机会,这种情况下产品差异化容易失败。我们可以假设竞争者积极程度受到一些内外因素影响,若创业者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则他就不会面对上述二难,就能快速掌握竞争者行为并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探索哪些因素影响竞争者行为积极程度是一个重要课题。对于相同产业成长期新要素形成的机会出现后的创业与差异化决策阶段,由于过去没有学者探索过,因此存在未解答的研究问题:对创业者利用的机会,为什么竞争者不积极利用?或哪些因素导致竞争者行为不积极?本研究聚焦在这个阶段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解答上述问题。 二、文献回顾 以下先回顾战略理论中解释竞争者行为的理论,再回顾创业理论中解释机会出现后竞争者行为的理论。 企业战略理论探讨过影响竞争者行为的因素。战略群组和竞争动力学理论指出,当2个企业采取相似策略竞争,亦即利用相似资源,以相似的产品与服务属性竞争,争取相似市场中的顾客,则此2个企业是互为竞争者的关系(Chen,1996;Cool & Dierickx,1993)。竞争动力学派理论指出,当A企业与B企业间的市场重叠性高以及资源相似性高,则 2个企业是互为竞争者的关系,更可能发起竞争行动与反应(Chen,1996)。竞争动力学的研究已找出一些影响竞争者行为的变量,部分弥补了创业理论的不足。但是这些战略的研究都是对既有企业的研究,都不是创业情境的研究。这些理论中没有包含机会变量,理论中的构念也不是在创业现象中被测量的,因此不能解释为何竞争者积极或不积极利用一个创业者利用的机会。 创业理论已显示,竞争者不积极利用上游的新要素会形成创业机会。当上游厂商创造出了一种差异的新要素(Schumpeter,1934;Shane,2000),并且结合新要素创造出的差异性产品存在下游市场需求,则产业中出现了一个机会。创业机会的形成是相对于竞争者行为的,当创业者利用时,竞争者未发现此机会(Shane,2000)或竞争者已发现但不积极利用此机会,则它成为创业者可利用的创业机会。在创业领域对竞争者行为进行解释的观点包含信息不对称观点、信念不对称观点,以及机会吸引力观点。以下叙述这几种观点,指出它们对解释相同产业成长期创业是否适用,最后指出需要一种更完整的解释观点。 奥地利经济学者以信息不对称解释创业者领先发现一个创业机会。奥地利经济学者假设市场是由具有不同信息(知识)的人组成的(Hayek,1945)。一项新技术(或新要素)产生后,可以产生一系列应用的机会,但它们常是不明显的(Shane,2000),不是所有人能相同地认知到给定创业机会。由于在一个机会中创业者的先前知识与新技术是互补的,因此认知到此机会的创业者存在于相同或相关产业中。由于创业者存在异质的信息,即存在知识(信息)差异、认知(信念)差异、行为差异(Shane &Venkataraman,2000),使他在没有积极地寻找机会的情况下,也能领先别人认知到给定机会(Shane,2000),使他利用一个竞争者没有发现的机会创业。即信息不对称观点从发现机会的先后不同,解释创业者利用了竞争者没有发现的机会而获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