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由于企业组织能力的无限循环(Infinite Regress)问题(Collis,1994),对于动态能力的内涵以及维度的分析,现阶段还停留在一些抽象和空泛的讨论层次,缺乏系统、深入的可操作性研究(李兴旺、王迎军,2004)。同时,由于企业核心知识和能力积累过程的路径依赖性、社会复杂性以及因果关系的模糊性,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加强实证研究(路风,2006)。另外,对于业界而言,只有经过整合、系统化的必要纬度的方法以使动态能力概念化、可操作化,同时对于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加以证实性研究,才能够实际指导企业的实践活动。本文基于演化经济学以及企业能力理论交互透视的视角,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关联性”的相关研究命题,从而协助发展未来相关研究的理论建构或假设定量验证。 二、动态能力及其纬度分析 本文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企业的动态能力以及如何度量企业的动态能力? 提斯等提出,“动态能力”是企业建立、整合以及重新配置组织内外部能力(Competences),从而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Capability)。“动态”指的是企业面对动态变化的环境,由于创新速度正在加快,进入市场的时间和时机都变得极为重要,未来竞争的性质和市场都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就需要一种灵活的战略反应;“能力”则强调企业能够灵活地制定应对外部环境变动的战略。提斯等认为,企业动态能力存在于企业的组织和管理惯例中,其的形成是由企业的资产位势和发展路径所决定的。因此,本文将动态能力划分为3个纬度:协调及整合、学习以及重构和转变。其中,协调及整合是一种静态的概念;学习是一种动态的概念;重构和转变则是一种转换的概念。以下将依据各个方面的内容予以探讨: 1.协调及整合的内涵与纬度 提斯等基于Garvin's(1988)对于18家空调企业的研究结论指出,质量绩效并非源于资产投资或者设备的自动化,而是源于特殊的组织惯例,如企业收集和处理信息、制造工程设计与顾客需求信息的协同过程,以及制造商整合供应商的组织过程等等。Clark和Fujimoto(1991)通过对欧洲、美国以及日本汽车业实证研究后也发现,企业协调及整合惯例的差异对企业绩效(如研发成本、研发周期和质量等)具有重要影响,并且这些影响能持续较长时间。这些经验研究表明,与协调及整合有关的惯例是企业独特的本质,这些惯例发挥着协调及整合的作用,而且协调及整合的程度会影响企业的绩效。基于汽车工业(1985—1988年)跨部门产品研发的实证研究,Iansiti和Clark(1994)指出协调及整合惯例是企业动态能力的来源,其将协调及整合惯例划分为两个纬度,即外部协调及整合惯例和内部协调及整合惯例。 2.学习的内涵与纬度 提斯对于学习的讨论都是基于企业的情境,其认为企业的学习包括企业中个体以及组织的学习,由集体学习所产生的组织知识存在于“惯例”或新的组织记忆之中。佐罗和温特(2002)也认为,动态能力是通过组织学习获得的一个相对稳定的集体行为模式,用以产生和调整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以获得更高的生产效能。因此可以推论提斯等所言的“学习”即是“组织学习”的概念。但是如同前述,提斯等人并未深入说明组织与管理惯例所扮演的学习角色的内涵以及纬度,致使后续的多数研究只能是依照提斯对于学习的简单定义,发展问题项来衡量组织和管理惯例从事学习的能力。本文认为可以籍由“组织学习”经典文献的研究,获得重要的逻辑线索来划分“组织学习”的纬度。Miner和Mezias(1996)按照学习层次将“组织学习”划分为4个纬度,分别是“个体学习”、“团队学习”、“组织的学习”以及“组织间学习”。“个体学习”即激励个体学习新技能、新规则并形成新的价值观;“团队学习”即利用自组织小组或者联合攻关小组等形式来激励学习;“组织的学习”即通过建构组织结构和文化来促进组织学习;“组织间学习”即不同组织间相互借鉴、学习以提高组织效率。 3.重构和转变的内涵与纬度 重构和转变是指企业为了适应环境的动态变化,不断重构企业资源以实现必要的内外部转变的过程。企业需要持续关注竞争对手以及市场、技术的变化并且主动进行标杆学习,才有可能先于对手达成资源的重构和转变,因此重构和转变可以说是动态能力的精髓所在,代表着企业能动性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提斯将拥有这种重构和转变能力的企业称为具有“高度柔性”的企业。由此可以推论提斯所言的重构和转变概念与安索夫等学者所提及的柔性能力的概念是相通的(安索夫,1965;傅博达,1998)。提斯等(1997)也指出,动态竞争模式作为柔性能力的基础,意味着变革能力是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源泉。所以本文认为可以籍由“柔性能力”经典文献的研究,获得重要的逻辑线索来划分“重构和转变”的纬度。傅博达(1998)基于阿吉瑞斯“组织学习”的单、双循环理论提出组织学习是组织具有柔性的原因,并且借鉴安索夫(1965)的内外部柔性概念将柔性能力划分为3个纬度,分别是运营柔性、结构柔性以及战略柔性。同时认为,以上三类柔性是基于动态能力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此外,本文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动态能力对于企业竞争优势是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