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日益趋于扁平化,各部门的分工更加细化,要求企业内部必须协调与合作,而协调与合作的前提是信任。因此,企业要建立具有高信任度的组织环境,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对企业的认同感,减少企业内部冲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但是,由于存在种种破坏组织信任度的因素,企业往往很难建立起一个高信任度的组织环境,组织政治行为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组织政治行为盛行的组织中,信任是不可能被建立起来的。因此,分析组织政治行为对组织信任度的作用机理,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指导企业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组织信任的涵义及其影响因素 国内外学者对组织信任的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尚未达成共识。如Eisengerger(1986)将组织信任定义为:“组织信任是员工对组织重视员工贡献及关心员工程度的整体信任,此种整体的信念称之为‘察觉的组织支持’。”Nyhan&Marlowe(1997)认为:“组织信任可分为‘个人信任’和‘系统信任’两个方面。其中“个人信任”是指组织成员人际互动后对彼此的认识和了解;“系统信任”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整体的信任关系。”Driks和Ferrin认为组织信任是描述组织中的一种氛围,是员工对于组织环境是否安全、友善的主观评价。徐杨顺(2001)认为:“组织信任是指对组织成员对管理者、同事和整个组织的信赖程度。”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对组织信任的看法可分为三类:第一,人际信任,即认为组织信任是在以工作团队为基础的工作环境下共事成员之间的一种人际信任;第二,系统信任,即组织信任是指员工对组织的信任和组织对员工的支持;第三,组织间信任,即组织信任是发生在组织水平的信任,主要表现为不同组织之间的信任。本文赞同Driks和Ferrin的观点,即组织信任是员工对于组织环境是否安全、友善的主观评价,组织信任度是这种主观评价的程度。 Butler&Cantrell(1991)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构成组织信任的关键维度有五个,即诚信、能力、一致性、忠诚和开放性。他们对这五个维度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诚信是指个体诚实、尽责的品行,它是组织信任的基础,没有对他人的诚信,组织信任就不可能存在,其他维度就失去了意义;能力包括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人际关系技能,组织中员工对于管理者的组织信任多基于能力这个维度;一致性是指个体的可靠性和组织环境的可预见性;忠诚是一种维护他人的意愿以及对组织的依靠程度;开放性是指组织环境的公开和透明的程度,一个封闭的组织环境是不可能产生组织信任的。 众多学者对影响企业组织信任度的因素进行了探索,认为信任主体和信任客体都会影响组织信任度,其中信任主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信任主体的性格特征和人际信任倾向。具有宽容、乐观、开朗等性格和高人际信任倾向的人容易对他人产生信任,有利于增强组织信任度;另外,我国学者郑伯埙的研究表明,信任主体的经验和其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职能等因素也会影响信任主体对信任对象的信任度。信任客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组织制度对组织信任的影响,刘颖认为,组织制度透明,减少政策制度的随意性,以及强化制度的执行,都有助于增强制度信任,从而提高组织信任度。笔者认为,组织政治行为属于信任客体的影响因素。由于组织政治行为降低了组织环境的透明度,加深了人际关系的紧张程度,增加了组织制度的随意性,所以组织政治行为是影响企业组织信任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组织政治行为对组织信任度的作用机理 Mintzberg(1983)认为组织政治行为是:“员工或组织内的团体所实施的,非正式的、狭隘的、导致组织内员工不和的,尤其是从组织制度方面来说是组织所不允许的,既没有得到组织的批准,也是组织员工的思想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实施组织政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且通常与组织整体目标相悖(Mayes&Allen,1981; Ferris,1989)。组织政治知觉是指组织成员对其工作环境中的政治行为的主观知觉(Ferris,1989)。组织政治知觉是影响员工是否实施组织政治行为的因素之一。组织政治行为遍布企业的各个角落,影响着组织的结构和资源的分配,影响着员工对组织信任程度。笔者认为,组织政治行为分别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个方面影响组织信任度。 (一)“自上而下”的影响 “自上而下”的影响是指由于管理者的组织政治行为,导致员工对组织的信任度下降。管理者的组织政治行为会导致企业缺乏组织信任,甚至加剧了员工的组织政治行为,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管理者有意控制信息的传播,使组织内沟通渠道不畅。管理者的职责之一就是保证沟通渠道畅通,将信息准确地传达给每一个员工。但沟通有时却成了某些管理者进行印象管理的工具。热衷于获取权力的管理者可能会故意歪曲信息,或者有意使情境变得模糊,以维护他们在信息方面的优势。这样,不仅侵害了员工的知情权,更严重的是造成了员工对组织的误解,导致组织信任度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