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知识链是指以企业为创新的核心主体,以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为目的,通过知识在参与创新活动的不同组织之间流动而形成的链式结构[1]。知识链由拥有不同知识资源的组织构成,这些组织包括:核心企业(盟主)、大学、科研院所、供应商、经销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组织之间的知识链就是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大学、科研院所甚至竞争对手所建立的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它由组织之间通过知识流动、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等互动活动而形成。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2-4],企业知识管理活动嵌入在特定的关系网络中,如企业与外部其它企业的协作网络、企业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网络、集群企业与当地政府的关系网络等。这些社会网络关系无形地渗透在知识链中,增强了组织之间知识共享的意愿,提高了合作的效率。然而,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的关系网络在为企业组织的发展提供各种资源与信息支持的同时,也可能对组织的创新产生限制,导致学习失败,锁定于既定的技术路径。正如Crouch和Farrell(2002)所说:“在某种情况下,行动者的社会关系将允许行动者使用某些社会资源,但与此同时,它将限制行动者进行其他的某些行为。如果行动者缺乏正确的关系,他就会发现自己被锁定在某种次优的行为模式中,无法合适地对外部环境做出反应。[5]”所以,关系强度对知识链组织之间的合作效率有重要影响,对知识链组织之间的关系强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关系强度的理论回顾 关系强度的研究起始于社会学的研究。1973年,美国学者Granovetter首先提出“关系强度”的概念[2],他把关系强度定义为“一种时间、感情深度、亲密度与互惠程度的集合”,认为关系强度是一种人与人、组织与组织由于交流和接触而形成的一种纽带联系。根据纽带联系强弱的不同,他从互动频率、感情深度、亲密程度和互惠程度四个方面,把关系纽带分为强弱两种关系。互动次数多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感情较强、较深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关系密切程度高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互惠程度高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由Granovetter关于强、弱关系的划分标准出发,B.Uzzi(1997)[6]在研究产业集群时,把集群内部的交易关系划分为市场性关系(arm'slength ties)与嵌入性关系(embedded ties)两类。Uzzi认为,市场关系是弱关系,交换双方缺乏长期的互惠关系,是一种非重复性的、纯粹的商业交换关系;而嵌入性关系则具有强关系的特征,以这种关系相联系的交易双方具有高度的信任与互惠预期,并将纯粹的商业交换关系私人化,赋予交易者主体的社会性解释。Nooteboome和Gilsing(2004)[7]针对创新网络(Innovation Networks)提出了关系强弱的定义,他们分别用范围、互惠理解的特殊性投资、持续性、互动频率、个人信任以及正式控制六个指标来描述关系的强弱程度。 Granovetter等人的关系强度体现的是社会网络中的联系强度,而近年的研究则把关系强度引入了市场营销领域,如Barbara等人于2000年把关系强度的概念引入了关系营销领域,他们从信念和行动两个要素来测度关系强度,信念要素测量的是对方行为过程中的社会联系因索,行动则测量经济因素,反映各方的经济联系[8]。Ball(2001)[9]提出了基于权变的客户关系管理原则,认为应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在互惠的原则下按照市场化交易原则把握客户关系交往尺度。 基于以上文献对关系强度的研究,本文拟把关系强度引入组织之间知识链管理的研究中。本文认为,知识链的关系强度是构成知识链的组织为了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而相互依赖和关联的程度。这种关系强度体现在社会性与结构性两方面,关系强度的社会性方面正如Granovetter(1973,1985)[2,10]等社会学家强调的那样,它是一种组织之间社会嵌入的互动,在这种互动中基于社会网络的信任与互惠起到了重要作用;关系强度的结构性方面体现的是知识链合作各方的资产专用化程度,专用性越强,则合作双方关系度越强,反之则说明关系度越弱。 2 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的关系强度的影响因素 Hausman(2001)[11]认为,构成关系强度的三个关键维度是:承诺、相互信任和双边关系主义。双边关系主义的概念相对较新,它描述关系伙伴的标准信念——认为企业间的关系富有价值,并对企业的生存和成功至关重要。本文在这个框架内,从信任度、互动频率、资源的相互依赖程度、资产专用化程度等几个方面分析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的关系度强弱的影响因素。其中,资产专用化相当于Hausman的关系承诺,而互动频率与资源的相互依赖程度体现的是一种双边关系主义。 (1) 信任度。信任是指合作的一方对它方的可靠性和诚实度有足够的信心[12],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13]。信任对组织之间的合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使组织之间以合作的态度处理相互关系,减少机会主义行为,有助于组织之间频繁发生关系,提高交易效率。同时,对频繁发生关系的预期进一步增强信任,频繁的相互关系使得组织之间更愿意分享彼此的知识。知识链组织之间的信任度体现了组织之间的合作意愿,组织之间共享隐性知识的意愿越强,其信任度越高,其关系强度也越高。 (2) 互动频率。互动频率是指在一个给定时间内合作双方发生的、与合作相关的活动的次数。在知识链组织之间的合作过程中,其重要特点是通过组织的互动促进知识在组织之间流动,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合作过程不是一次性的市场交易行为,合作双方也不是纯粹的商业关系,只有通过合作伙伴间频繁的互动,双向的知识流动才能实现,所以互动频率对知识链组织之间的合作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链组织之间的关系效能会产生损耗,通过双方频繁互动可以抵消关系损耗可能给关系质量和绩效带来的负面影响。关系双方的互动频率越高,说明双方都不愿意看到关系损耗对关系产生不利的影响,倾向于通过频繁互动来抵消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双方高质量的合作。知识链组织之间的互动频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合作双方是否有定期交流的惯例、合作伙伴间信息交流是否是双向的和主动的,以及合作双方非正式沟通频率是否很高。互动频率越高,关系强度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