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主题演进与范式流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肖海林,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博士后。(北京 100081)

原文出处: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内容提要:

随着市场形态的演变,企业管理的主题已从效率演变为持续发展。伴随着管理主题的演变,企业管理的基本维度从单一的效率维度转变为创新维度、效率维度与风险规避维度的复合;管理的要素路径从单点式转变为全序列式和集群式;管理的方式从总体上的刚性转变为总体上的黏性。企业管理学正在形成以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新的理论综合与范式特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07 年 02 期

字号:

      一、企业管理主题的演进

      管理实践牵引着管理学的发展,通过对近百年来的管理学名著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管理主题演进的情形(见表1)。

      

      

      表1显示,从20世纪初到70年代末,管理学基本上是围绕着效率问题展开研究的。对效率的研究沿着两条路径进行,一是以泰勒、法约尔(Fayor)、韦伯(Weber)为代表,主要从生产和组织管理的角度进行研究;二是以梅奥(Mayo)、马斯洛(Maslow)、赫茨伯格(Herzberg)、麦格雷格(McGregor)、安索夫(Ansoff)、明茨伯格(Mintzberg)、德鲁克(Drucker)、阿吉里斯(Argyris)为代表,主要从行为的角度进行研究。

      然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随着市场营销观念和战略概念的建立,企业管理研究的主题开始发生变化。管理学研究的主题不再是效率问题,而是企业持续发展,尽管管理学依然十分关注效率问题。这个转折的标志是一系列研究企业持续发展和持续竞争优势的文献的问世。1975年,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出版了《战略家的思想》,该书1982年被引进到美国,引起轰动。大前研一认为,在制定任何企业战略时,都必须考虑三个主要因素,即企业自身、顾客和竞争,战略家的职责就是在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方面取得与竞争对手相比更优秀的经营业绩,同时,战略家还必须保证他的战略使企业实力很好地适应确定的市场需求。为了保持持久的良好关系,就要实现双方需求和目标的完全匹配,否则,企业的长期生存就可能成为问题。1980年,波特出版了《竞争战略》,该书表面上是研究竞争战略的,但实际上研究如何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该书提出了著名的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五力分析模型和三种基本竞争战略,被公认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外生论的代表作。1981年,帕斯卡尔(Pascale)和阿索斯(Athos)出版了《日本企业管理的艺术》,该书研究的重点是日本企业崛起的管理原因,揭示了远见和战略思考艺术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使企业长盛不衰的7S管理框架。所谓7S框架,是指最高目标、战略、结构、体制、作风、人员和技巧,当所有这些要素都合为一体时,企业内部就会团结一致,使企业长盛不衰。1982年,彼得斯(Peters)和沃特曼(Waterman)出版了迄今世界上最畅销的管理学著作《追求卓越》,该书揭示了美国43家优秀企业取得持续发展的共同品质。

      这些对当时和后来的管理学与管理实践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研究的都是企业持续发展或持续竞争优势问题。此后,企业家、核心能力、品牌、战略、企业资源、企业文化、创新、制度、公司治理、风险控制、危机管理、学习、知识、素质、活力、智力资本、企业伦理与道德、供应链、社会资本,等等,纷纷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热点,相关的文献构成了管理文献的主体。研究涉及这些热点的文献后发现,它们的研究诉求均是企业持续发展,只是术语的表达、侧重点、研究的角度、层次和路径不同而已,构成了以持续发展为共同诉求、迥异于法约尔范式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综合。企业管理主题的演变在企业测评的国际趋势上也得到了反映。企业测评过去采纳的基本上是产值、利润、规模等数量型、静态性指标,现在则日益注重顾客满意度、竞争力、活力、品牌价值、公司治理等质量型、具有动态黏性的指标,表明企业管理的逻辑发生了改变,从卖方市场条件下追求增长的数量型成长范式转变为买方市场条件下追求持续发展的质量与数量并重型成长范式。

      二、企业管理范式的流变

      (一)管理的基本维度:从一维到三维复合

      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到处都是盈利机会,企业“稍不留神就会赚钱”,因而,企业所从事的基本上都是正确的事,战略管理与营销观念并不重要,企业通常只关心效率——“把正确的事做好”。尽管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但在卖方市场,对微观企业个体来讲,模仿比创新通常更有效,创新一般只具有宏观经济发展上的意义,微观企业个体只需关注成本问题即效率问题,就可以实现持续发展。因此,效率,而不是创新,成为卖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管理唯一的基本维度。

      随着市场形态从卖方转向买方,市场竞争从无竞争变成了超级竞争,企业只有在价值链战略环节上才能创造价值,实现盈利,因此,企业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才能“做正确的事”的问题,即效力问题。由于在买方市场,顾客是市场竞争的最终裁决者,顾客的裁决标准(顾客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就必须持续追求“做正确的事”。这意味着企业必须持续地进行顾客价值的创造,从而持续创新。因而,创新推进就成为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必须持续高度关注的一个基本维度,企业都要致力于成为创新型企业。否则,企业就无法实现差异化,建立竞争优势,摆脱现有竞争,实现成长突破。

      从理论上讲,在效力的基础上加上效率,竞争力才得以产生;企业只有具备了竞争力才能在买方市场获得生存和发展。同卖方市场相比,买方市场条件下的企业面临的一个基本而突出的问题是,盈利空间日益缩小,微利乃至亏损成为常态,因而直接决定盈利能力的效率问题尽管不再是企业管理的主题,但其重要性不是减弱而是增强了。近年来,品牌、核心能力、专业化、归核化、知识产权、执行、细节等受到学术界和企业家高度追捧,而它们都是以效率为基本诉求。尽管抽象地讲,创新也是效率提升的重要途径,但微观企业管理层面上的效率所关注的领域、实现方式和管理系统与创新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两者不能相互替代。而且,在买方市场上,效率提升的关键成功因素和实现方式,同卖方市场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品牌、核心能力、顾客资产是买方市场而不是卖方市场的效率实现的基本方式),因此,在管理上,创新推进与效率提升成为同等重要的基本管理诉求,从而效率提升成为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管理的第二个基本维度。否则,企业无法实现低成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