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基策略的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形成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 张米尔(1970—),男,江苏盐城人,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技术管理、产 业转型/田丹(1978—),女,辽宁沈阳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技术管理、战略管理。

原文出处:
科学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旨在探寻中国企业形成核心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此,对方正、华为和朗科形 成核心技术能力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共同点是采取了利基策略;研究了基于利基 策略的核心技术能力形成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利基策略的核心技术能力形 成模型;研究表明,利基策略是中国企业形成核心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建构能力成 长是形成核心技术能力的关键环节,利基策略的实现还需要企业整体战略的支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05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406.3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而言,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是其技术能力成长的主 要途径。因此,对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研究侧重于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学习建 立技术能力的途径和机制。然而,在长期的技术追赶过程中,中国企业受到缺乏核心技 术的制约也日益凸显,面临形成核心技术能力的迫切要求。核心技术能力对于企业的竞 争地位是极端重要的,它能跨越市场的边界,是形成产品竞争优势的基础[1];同时, 从国家角度来看,企业拥有核心技术能力有助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结构升级, 甚至关系到中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在技术基础和技术资源落后于国外竞争对手的 背景下,中国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形成将是一个充满风险和挑战的过程。如果考察中国 企业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确有一批企业逐步形成了核心技术能力,为开展相关的研究 工作提供了样本。如果以此为切入点,对这些企业形成核心技术能力的途径和机制进行 研究,总结和提炼这些企业的经验,可以为致力构建核心技术能力的中国企业提供理论 指导和决策依据。因此,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选取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简称方正)、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为)、朗科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朗科)三个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1 中国企业形成核心技术能力的案例分析

      1.1 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

      1974年,精密照相排版作为国家级重点项目立项。在此期间,英国蒙纳公司(Monotype )于1976年率先研制出世界第一台激光照排机Lasercomp,1980年使该系统初步具备汉字 排版的某些功能,开始进入中国出版市场。Lasercomp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结构紧凑 ,性能稳定;但采用点阵表示字型并存储,西文字母很少,存储量问题并不突出,而汉 字的字数多,还有多种字体,用点阵表示信息量达上千亿字节,这在当时是一个难以接 受的海量数据,由于没有解决好中文信息的存储及输出问题,制约了Lasercomp在中国 的推广应用。

      为解决汉字信息存储的难题,王选首创了“轮廓加参数”的汉字压缩方案。北京大学 与无锡计算机厂、杭州邮电通信厂、滩坊计算机厂和新华社等单位密切协作,联合攻关 ,于1979年研制出华光Ⅰ中文激光照排系统,采用国产小规模集成电路,突出的问题是 系统稳定性差;1983年,华光Ⅱ问世,这是一个供中间实验的机型;1985年推出的华光 Ⅲ采用美国DG公司的Desktop小型机,在照排控制器上采用了王选等人主持设计的专用 集成电路,用硬件方式解决汉字字库存储与输出的技术难题,稳定工作时间超过2000小 时,已能基本满足书籍和期刊出版的要求;1988年推出的华光Ⅳ采用PC作为主机,照排 控制器成为PC里的插件,系统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广泛用于时效性很强的日报出版,前 后售出了4000余套,国外产品从此被逐出中国内地市场。

      在取得初步成功之后,方正在电子出版领域持续投入,不断扩展和提升产品功能。199 1年,跳过传统的电子分色机,通过数字加网和彩色管理技术研制出彩色桌面出版系统 ;1993年,推出基于Postscript语言的系统,实现了远程传版;在互联网时代,又推出 直接制版、电子图书出版、印前领域全数字化工作流程系统等新产品。产品不但稳固地 占领了中国内地市场,而且还出口到港澳台、东南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并逐步主导 了当地中文出版市场。1997年开始,方正陆续研制出日文、韩文激光照排系统,使得产 品在中文、日文、韩文等非字母文字的印刷业市场得到了广泛应用。

      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的程控交换机市场已经被朗讯、爱立信、阿尔卡特等跨国公 司及其合资企业所控制,他们的产品技术先进、性能稳定,在通讯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 争力。但这些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将注意力集中于大中城市的电讯市场;而对于县 城和农村市场,由于这一市场不但网络结构复杂、地形多样、配套条件差,而且利润薄 ,因此并未受到国外企业重视,安装了这些厂商的交换机也难以得到良好的技术服务。

      华为成立之初的主要业务是代理香港生产的小型交换机,对国内市场状况有深刻的认 识。1992年,华为开始研制程控交换机,1993年研制出2000门程控交换机,并在此基础 上研制万门程控交换机。为解决用户分散导致铺设成本高的技术难题,华为对农话网络 进行了系统设计,将交换机母机设在县电信局,而远端运行模块则设在乡镇里,二者以 光纤连接,后来又开发远程终端单元(RTU),把终端由乡镇拉到了村里,光纤的铺设成 本及维护技术要求都低于国外产品普遍采用的电缆;农村的自然环境复杂,对交换机的 防护性能要求很高,当时的国外产品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华为在此投入了很大 的力量,终于研究出有效的防护方案,并合作生产出防护器件。这样,广大的农话市场 有了一套完整的、实用的解决方案,1994年,万门程控交换机C&C08通过测试鉴定,并 在江苏邳州开通,迅速打开了农话市场。

      在农话市场取得成功之后,华为开始向城市市场渗透,坚持将不低于销售额10%的经费 投入研发,在国内外大量招聘研究开发人员,并及时洞察和满足市场需求。1996年,组 建全国第一个服务于企业大客户的电话网;1997年,针对预付费的市场需求,在C&C08 机上定制了业务流程和计费方式,协助运营商开展预付费业务。1998年,推出128模块 的C&C08,提高了产品的集成度和可扩展性;1999年,研制出带有STM-1接口的C&C08, 提高了组网的便捷性;2000年,集成了电话业务和宽带业务应用,进一步丰富了交换机 的业务功能。持续的技术创新使C&C08机不但成为国内市场的主流机型,而且批量进入 国际市场,至2003年底,C&C08机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应用超过1.3亿端口,华为 也发展成为全球主要的固定网设备供应商。随着公众电话网与Internet两类信息网络技 术走向融合,华为于1995年进入数据通信领域,目前已能提供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 安全防火墙在内的全套网络设备,打破了思科等厂商在该领域的垄断;而在移动通信领 域,华为利用2G向3G过渡的契机,在3G领域累积申请专利800多项,为成为3G时代移动 网设备的主要供应商奠定了基础。2002年,华为被思科公司列为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对手 ;2003年,华为全球市场销售达到317亿元,其中海外销售10.5亿美元,同比增长90%, 产品已进入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