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企业多元化(上)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企业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05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多元化几乎成了企业横向发展失败的代名词。

      特别是德隆的崩盘,三九的换人,以及诸多企业的不佳、失利,更加重了对于这一方法的偏见,大有一切罪过皆出自多元化而对其大加挞伐之势,更有甚者,简直以欲判其死刑,将其从工业文明的方法库里清除出去为快。

      常识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方法带来的成功或失败都不是方法本身的错,而是操作者的错。尺短寸长,只要是方法都可以使用,也都有其弊端和优势,而非尽善尽美或一无是处。

      多元化作为一种裂变式发展的模式,毕竟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带给企业宏大的场面和效果。也正是这样,才有那么多的经营者不惧风险,前赴后继地在这条道上迅跑。尽管经营者们不是不知道多元化像美丽曼妙的魔女,已经坑杀了不知多少市场上的英雄们,但挡不住的魅力不仅过去,就是将来还是会让一个个人精模样的经营者们趋之若鹜。

      一、归因:多元化失败的企业错在哪里?

      多元化失败企业一个引人注目的表象是速度失控,过激、过急,饥不择食般地海吃猛吞,最后导致胀破胃囊而死——资金链严重脆弱而绷断。因此,有人曾总结说,对于实施多元化策略的人来讲,低层次的是让几千臭钱烧的,有野心的则是让扩张的欲望像毒瘾发作、馋虫拱动一样折磨着奔赴极顶风光。

      “狐狸责怪陷阱,却不责怪自己。”观览多元化失败企业的过程,盘点、检讨其中的成因,多元化跨度、发展速度等方面的问题早已为人所熟知并警示,若再向深层探析,还应该看到这样几个基本的问题:

      1、用人,在捉襟见肘、疑惑与迫切中丧失机遇

      一是旧臣老将,创业元勋。从1995年到1997年底,三九集团曾把60名骨干派出去“创业”,也就是大肆收购企业,结果短短3年间收购了50多家企业。不能说旧臣老将们都会过时,也不是他们没有能力,而是这些人拥有处理新业务的能力吗?因此,在一个既没有思想准备,更没有人才、资金、技术、战略、文化准备的前提下,多元扩张当然只能是苦果、恶果。二是招募名头响亮,身份显赫的人来挑大梁。应该说,名人物、大人物毫无疑问的是人才,也正是他们太有名了,他们与企业的相容性就相对很难。这就像在旧建筑上搞新建筑一样困难和麻烦,因为不拆除、爆破旧的就无法让新的耸立起来。名人物、大人物都有了既定的东西即形成了定势,他们携带的文化因子也是很优秀且活力十足的,让他们挤在一个新企业里,不仅耗损企业的成本,而且还要无谓地耗损、浪费他们的价值、能力。也就是所谓的“龙多不治水”的现象。这类现象不谓不多。三是矬子里面拔将军,滥竿充数也好,明知遗憾也好,面对蓬勃开展的业务,“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尔”的无奈;四是招降纳叛,换上个符号就成了自己的人马而非系统化的洗脑。五是培育子弟兵。为了迅速形成一支铁杆的人才队伍,请进来,走出去,脱产、业余,领导亲自授课,以及制定材料、指定材料、口传心授、岗位练兵等等形式、方法不一而足的纷纷登场。应该说,对于培育人才,很多企业都有切肤之痛,基本的是投入很大,但结果却是不尽人意。

      2、心态,在变异中时常不成熟地骚动

      现在有一句十分流行的名言叫做“态度决定一切”。面对机会和算来可谓完全有理由辉煌的业绩,人们往往难以让自己的心态平和下来,除非曾经沧海,于大风浪中狠狠地被呛过水。在顺境之中,人们惯常的“鸡生蛋蛋生鸡,子子孙孙无穷尽矣”的混蛋逻辑就会堂而皇之的跑出来作祟。于是聪明人干傻事的故事就不时地发生着。或者说我们中国人豪放的胆魄在这种逻辑的推动下,不知不觉地就变成了粗放,“机会——事业壮大——机会——事业壮大”的逻辑线条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车道线,随着车速的不断提升而快速的延伸着,等到嘎然而停下来时,才知道没油了或出故障了,但那时服务区已经不再视野之内了。

      如果就此来定论实施多元化的企业,显然是太低估乃至蔑视经营者们的智商、情商、悟性了。因为,除了客观的因素之外,心态的扭曲还有以下4个基本的原因。

      首先是价值观变异。当引擎要发疯的时候,汽车能够怎样?因为,对于一个经营者来说,企业的价值观念往往是经营者个人价值观的群体放大。其实,实施多元化策略的目的是十分清晰,那就是加速度做大做强。

      价值观是思想浓缩出来的晶体。它像神话传说中的定海神针一样,在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和最终结果。不可否认,不论国企还是民企,经营者们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且任何的经营者经营之初都是雄心勃勃,赤心可嘉。除了方式方法的技术性因素之外,由于生存与经营环境的不成熟,以及客观诱因或不可抗拒的心理失衡,最终使他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异。当正常、正向、正态的价值观念发生演变的时候,一切都会发生逆转——要么膨胀,要么丧失。

      由于这一根本性的因素,直接导引、诱发了下面的问题。

      其次是政经问题。关键诱饵,一是两者的相互寻租。在普及学习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人们不知觉的就迈过了政治、经济完全不是一个种系的门槛,聪明的同胞们在世俗化或实用化政治经济学原理的过程中,漠视或混淆了两者之间运行规律本质的区别,也就有了“经济是权力的小秘,权力是经济的遮阳伞”的现象。既然是寻租,就是临时性的结合,为了巩固这种关系,双方的积极性自然释放出来,因此,心态不会平和。

      二是两者混淆了彼此的差别。因为,企业经营者他们往往以权力的规律规则来运行经济活动,而权力人员则往往以经济规律、规则运作权力活动。根本上说,经济领域的价值观应该是以经济规律为灵魂的,当然,还必须有社会责任感。这是经济和政治活动的终极目的和两大领域的交集。但在我们这样一个几千年来政经一体的国度,“绩而优则仕”成了几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国企经营者做好了,过去可以到政府做官,现在则可以通过硬邦邦的业绩实现延续掌控国家权力垄断资源的时间;私企做好了,则可以换来一枚印把子或红帽子,既可自保,也可以通过拥有的话语权、参与权获取资源。——对于彼此都偏离了自己轨道的人来说,谁也别指望他们会正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