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中的非分工合作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小宁,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 张小宁(1957—),男,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文出处:
中国工业经济

内容提要:

本文讨论了不同的合作方式,提出了非分工合作与直接合作的概念,并认为在企业中大量存在的非分工合作与直接合作是企业区别于市场的特殊性质,而且非分工合作与直接合作也是集体学习和集体知识的逻辑起点。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05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05)01-0102-08

      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了分工的重要意义以后(斯密,1776),分工和专业化就被认为是效率和生产力的来源,也被作为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近几年,分工又成为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主导性分析框架。比较而言,人们对合作方式的关注,特别是对非分工合作和直接合作的关注相对薄弱。

      本文认为,合作不仅有分工合作,还存在其他的合作方式——非分工合作与直接合作,它们不仅是效率和生产力的又一来源,而且也是企业与市场的区别所在。企业中不仅存在分工合作,还存在大量的非分工合作、直接合作和不可分离的合作,它们既是企业相对于市场的区别,也是企业相对于市场的优势所在。企业的性质就是扩大了直接合作的范围,更多地利用了非分工合作、直接合作和不可分离合作。而市场性质的合作则更多是间接合作,市场的作用是扩大了间接合作的范围。于是可以说,“管理”就是“组织、协调、控制一个组织或一组人的合作、合作方式、合作方法,包括分工合作、非分工合作、直接合作和不可分离合作”。而市场只能或主要是组织和协调“间接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研究综述

      1.科斯的企业理论

      以科斯为代表的企业观既是基于信息的,也是以分工为基础的。这种观点认为在组织分工方面,企业与市场没有本质差异。组织分工的实质是资源配置,而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是掌握信息。技术条件是外生决定的,即使存在企业中内生的技术知识,但由于其为专业化知识,具有私有性,从而不是企业的知识,对企业而言仍然是信息——知道谁有这种专业化知识。于是,企业和企业家的活动被简化为获得信息和利用信息,从而以最优方式调配和使用资源。这样,企业与市场的区别就在于信息的获取、交流、利用的区别。通过市场组织分工,也就是通过交易配置资源,表现为信息的搜寻、交流和接受,由此构成了交易成本。而企业组织分工,其本质意义是通过某种其他方式替代这种信息交流,从而使资源配置更为有效。

      科斯提出企业是用权威(计划)替代市场,从而节约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交易成本(科斯,1937);张五常提出企业也是市场,是用较少的要素合约替代了更多的产品合约,从而也减少了交易成本(张五常,1983);杨小凯则认为企业中的要素合约与市场中的产品合约的区别,不但有数量多少的区别,还有定价方式的区别(杨小凯,黄有光,1999)。企业中的要素合约多为间接定价,而市场中的产品合约多为直接定价。在一定情况下,间接定价比直接定价更有效率。然而,张五常和杨小凯认为企业是要素市场的立意,只是对科斯主张的权威代替市场观点的补充。

      2.团队生产与监督

      团队生产与监督着重从企业本身讨论信息问题。由于企业中的经济主体的理性行为,归根结蒂只能源自于竞争压力而不是源自于合作意愿。所以,企业的本质在于调和个人与集体在给定技术条件之下的利益背离。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提出了协作劳动中的“偷闲”问题,在协作劳动中,首先需要得到“偷闲”的信息,然后才能实施有效的监督。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经典资本主义企业”理论的要点是:团队生产必须是使个人化的业绩与奖赏紧密挂钩以防止偷闲行为产生,这就要求建立起一个层层监督的权力系统,所谓企业剩余索取者也就由此出现(阿尔钦,德姆塞茨,1972)。问题就在于,使个人化的业绩与奖赏紧密挂钩可以实现的基础只能是分工。因为只有明确的分工,才能有个人化业绩,而非分工合作的业绩是集体的或团队的(大小不同的集体或团队)。

      3.模块化理论

      经典的模块化理论认为,模块是指具有某种确定独立功能的半自律的子系统,它可以与其他模块按一定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繁杂的系统。模块化理论的理论前提是功能分工(社会分工),而前面两种企业理论的理论前提是效率分工(细微分工)。模块化理论认为模块之间的协调效应和配合效应,以及模块内部各经济主体的协调和配合,是模块创新机制的关键。

      就笔者的理解,模块化理论强调的协调效应和配合效应,应该是指超越分工合作之外的更紧密的合作。模块化理论所强调的这种合作,仅用“协调效应和配合效应”来描述可能没有完全表述清楚。因为,分工合作就是一种协调与配合,模块之间的“协调效应和配合效应”与广泛存在的分工合作区别是什么?尽管模块化理论认同模块中和模块间各经济主体的配合意识,但模块化理论仍然把经济主体的配合意识归结于分工。

      4.集体学习

      集体学习的观点是基于知识的。企业作为一个生产系统其中存在着不断的试错过程,试错过程就是创造知识的过程。知识的产生有赖于生产系统中各相关主体的主动学习和主动合作,而不仅是企业家等少数人的创新,即集体学习效应。集体学习并不否认集体中的个人的行为和作用,但集体学习更强调企业中各经济主体的主动性和互动性。集体学习不仅强调知识产生过程中的互动性,还强调知识是整体,即集体知识或知识的集体性。因为集体知识是共同发挥作用的,也很难把集体知识的每一点都量化到个人。

      集体学习认为集体知识的积累过程就是企业演进的过程,这样就不能从逻辑上对集体知识的起因和来源加以解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