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共享网络的创建和管理

——以日本丰田公司的实践作为案例

作 者:

作者简介:
范黎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029 范黎波(1964-),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企业战略、企业理论和跨国经营研究。

原文出处:
当代财经

内容提要:

企业间的网络关系对企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参与网络关系的企业获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企业参与知识共享网络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当然也有很大的风险。丰田公司知识共享网络的创建与管理解决了通过网络进行知识共享的困境。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3)05-0070-04

      一、文献与研究综述

      企业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回答“为什么企业在经营行为和利润率方面存在着如此大的差异,为什么一些企业拥有竞争优势,而一些企业却在失去优势呢?”在这一问题上,通常有两种基本观点:一是把企业看作是一个自主经营的独立个体,强调企业通过自我积累逐步获得竞争优势。如波特(1980)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充分地利用和开发了外部的行业资源;波尼(Barney,1981)则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充分地利用自身所掌握的资源和能力。二是把企业看作是网络关系中的一个成员,认为企业处于一个多重网络中,通过这个网络,成员之间既互相合作,又相互竞争。这种观点强调,企业之间在经济行为和市场行为方面是相互联系和支持的,企业所获得的租金部分是由企业的资源禀赋所创造的,也有一部分是由企业所处的利益关系网络所创造的。

      由于参与网络关系的企业获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对网络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哈里根(Harrigan,1985)和克鲁特(Kogut,1988)等最早对企业间构建网络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后许多学者运用规范与实证的分析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研究了企业间网络合作关系。诺利亚和庞特(Nohria、Garcia Pont,1991)强调企业之间结成的战略集团;戛提罗(Jaltillo,1988)、德耶尔(Dyer,1998)集中研究了供应商网络对企业的战略意义;哈默尔、多茨、普拉哈拉德等人(Hamel、Doz、Prahalad,1989)讨论独立企业应该如何从战略联盟中学习的问题;古拉第(Gulati,1995)、扎耶尔和温卡罗曼(Zaheer、Venkatraman,1995)提出了组织间网络关系应该以信用为基础。为了进一步明晰研究的基本路径,1995年,古拉第(Gulati)提出了网络是一种资源的观点,进一步丰富了企业间网络关系研究的内容,更加明确地提出独立企业的业绩水平高度依赖于网络合作关系。他认为,“网络”是解析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要素,企业间的网络关系对于增强独立企业的活力、在成员企业之间建立共同的市场防御体系、实现企业网络组织的价值增加起着倍增作用。网络可以比单个企业更有效地创造、传输和重新组合知识,主要原因是在网络中存在着更大的多样化或差异化。

      有鉴于网络关系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有学者建议必须对企业的本质重新定义,如科诺和普拉哈拉德(1996)、格兰特(1996)就大胆地提出“企业是以知识和学习为基础的组织”,企业的关键职能是创造、存储和利用知识,显然这与科斯(1937)和威廉姆森(1985)所定义的“企业仅仅是降低交易费用的组织”有一定的相左。提斯(Teece)曾在1997年的一篇文章中公开表明,企业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是组织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当然,企业学习可以是单个企业的独立行为,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要深刻理解企业层次的学习,必须把企业间的网络关系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析单元。一个企业通常是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及观察和吸收他人的经验来学习的,其中顾客、供应商常常是企业创新思想的主要源泉之一,因此企业必须努力在顾客、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建立起较高层次的知识共享和传播机制。

      Liberman和Asaba依据劳动生产率和存货水平,对1965-1990年期间美国和日本汽车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知识和生产技术共享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发现,日本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在劳动生产率(以每个雇员增加的价值来衡量)方面实现了同步增长。相反,美国汽车制造商生产率在增长,而供应商的生产率却始终在低谷徘徊。直到日本汽车制造商于90年代初期在美国设厂生产开始,美国制造商才开始模仿和学习日本的精简生产体系(JIT)。尽管美国制造商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美国汽车供应商的生产率仍然没有明显起色。实证研究发现,日本的汽车制造商的竞争优势除了来自于零存货管理以外,还来自于其与供应商之间所建立和保持的良好的双边及多边的知识共享网络。其中丰田公司被企业界公认为是“不断学习和改进的典范”,其主要的原动力之一就是其与供应商之间所建立的知识共享网络。

      二、丰田的知识共享体系

      知识共享是非常诱人,但是应用却非常困难,需要首先能够克服知识共享的困境(the knowledge-sharing dilemma):(1)如何激励谋求自我利益增加的网络成员最大限度地参与网络建设,并公开地和其他成员分享它所创造和积累的有价值的知识。(2)“免费搭车”(Free Ride)问题。

      1.创建与管理丰田的知识共享网络

      (1)通过网络内的知识共享机制,增强成员企业对网络的认同(Creating a Network Identity Through Networklevel Knowledge-sharing Routines)。丰田网络之所以能够更有效的实现知识共享,在于存在一种强烈的网络认同感,可以降低知识共享的成本,而且由于网络中知识的多样化,会产生更多的学习机会。丰田发展了“共存共荣”(Kyosonkyoei)哲学,并通过知识吸收、存储、传输过程树立网络认同感。重要的过程包括:供应商协会,供应商协会主要是发展成员间的联系,并通过多方知识交流来传播隐含知识。它是建立对丰田生产网络或丰田集团认同感的重要手段;咨询小组/问题解决小组(Consulting Teams/ Problem-solving Teams);自愿学习小组/自主研究会/PDA核心小组)(Voluntary teaming teams/Jishuken/PDA core groups);企业间人员流动(Inter-firms Employee Transfer)。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