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柔性的内涵界定与分类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工作单位: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天津市,300071

原文出处:
经济管理·新管理

内容提要:

战略柔性的涵义可以从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来界定,从企业环境特征分析,它是企业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从企业内部结构特征分析,是企业内部结构在一定范围内的可调整、可变革性。从动态环境中隐含的各种不确定变化中,可以区分出竞争柔性、产能柔性、多角化柔性和供应链柔性等几种基本的战略柔性类型。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11 期

字号:

      对企业外部环境动态特征的归纳与解析,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一条主线。这种探索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系列的分析工具,使其能够从容地面对外部的机遇与威胁,而且有可能引生出一些重要的战略概念,甚至发展出新的战略思维模式。近年来在一些文献中经常出现的“战略柔性”一词,当属这类概念之一。实际上,战略柔性迄今尚未演化成为一个涵义清晰的概念,而概念内涵的含混不清,不可避免地导致理论观点的歧义性。本文以外部环境的动态特征为视角,希望通过分析环境变化与企业内部结构变化的关系来解释战略柔性,目的在于廓清战略柔性的内涵,并对战略柔性的类型给出合理的划分。

      一、战略柔性与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对企业柔性的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产领域,以制造柔性为中心,逐步扩展到其他功能柔性,如组织柔性、财务柔性、营销柔性等。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柔性进行了解释,Slack(1983)提出研究柔性的动机在于厂商经营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Upton(1994)认为柔性是企业以较低的时间、成本、绩效、耗费实现变化或行动的能力。尽管迄今没有关于柔性非常明确的定义,但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柔性是企业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1.战略柔性与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联系

      制造柔性是柔性研究的起点,柔性制造系统(FMS)是制造柔性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从FMS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柔性与企业环境变化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由于企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企业的劳动力供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在这一阶段,柔性制造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自动化,以减少对直接劳动力的依赖,来应对劳动力市场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20世纪70年代后期,商品市场上多方竞争的态势已经形成,品味与个性的需求受到重视,交货期和品质也成为消费者评估的重点。与此适应,企业的生产系统开始追求多样式、小批量的生产方式,以适应产品市场的各种变化,柔性制造系统强调设备的柔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传统,相对稳定的市场,发展为动态多变的市场,要求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柔性的视角超出了企业中相对独立的生产制造过程,扩展到与之相协调的其他职能,FMS的含义发展为覆盖整个企业完整而有机的系统,以实现全局动态最优化,总体高效益、高柔性。可以看出,制造柔性的具体内容与企业内外部环境出现的各种可能的变化相联系,为了适应可能发生的环境变化,企业在试图增强应付变化的能力,即柔性。

      战略柔性的研究同样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相联系,Madhavan(1996)把战略柔性定义为在其战略基础中考虑并且实现变化的主动性和能力。在相对静态的环境中,战略思维强调通过产业环境、竞争对手以及企业自身特征的分析,在产业中选择合适的定位,并且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难于模仿的知识等途径设置进入障碍,阻止竞争者的加入,限制竞争以维持企业在产业中的竞争优势。对于环境可能出现的不同变化,企业可以采取回避、控制、模仿、合作等策略,这些策略的本质是以对市场机会的分割达到一定的平衡,避免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竞争的动态化、激烈化,与竞争对手合作回避竞争,进行模仿都只能是暂时现象,而增强战略柔性成为动态竞争中应对环境变化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在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互动在频度和强度都呈上升趋势时,企业希望采用一成不变的做法维持其竞争优势已不可能,而需要以一连串的战略行动回应竞争对手并构筑起持续的竞争优势。这一连串的行动意味着企业内部的一连串的转变,这时的战略柔性就是企业快速移动藉以实现一连串转变的能力。

      2.战略柔性与适应性、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战略柔性是企业面对变化的能力,但与适应性的含义有所不同。一般而言,适应性的含义非常宽泛,只要企业能够把握机遇,赢得超额收益,就可以说企业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起了适应性关系。战略柔性则有着更为具体的含义,就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而言,战略柔性可分为抢先和反应柔性。抢先柔性是保证企业以抢先的行动改变环境的能力。反应柔性是通过发挥机会,采取保护性的行动和纠正损失以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动态竞争的环境下,竞争互动的周期逐渐缩短,企业更为关键的是抢先行动的能力,强调以抢先的行动掌握先机,增加竞争对手的不确定性,改变竞争的规则从而改变竞争的态势。

      柔性不仅指企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能力,还包括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M.Mandelbaum(1978)将柔性定义为生产系统应付环境变化,或者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稳定性的能力。并指出企业生产系统的柔性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行动柔性和状态柔性。行动柔性反映企业以变应变的能力,是采取新的行动,即通过组织和过程的结构变动,增加系统的适应变化的能力。状态柔性反映企业以不变应变的能力,是系统不受环境变化影响,保证生产系统相对稳定、继续有效地运转的能力。

      战略柔性与竞争力有关,但不等于竞争力。柔性是企业在以变化为特征的动态竞争环境中表现出的竞争力,能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绩效。但二者不是一个层次的概念,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而柔性是企业与变化相联系的一种能力。一般认为,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战略柔性不一定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相反维持柔性要求企业一定的资源,会降低企业的效率。只有在动态的环境中,柔性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