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中的伦理进步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财经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995年的时候我曾经对湖南省的3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厂长经理做过一次关于企业伦理方面的问卷调查,提的问题就是“您认为在企业的发展当中,道德存不存在?”结果回答的类型有三种:一种认为企业就是追求经济效益的,它不讲道德问题。在30人当中有18人持有这种观点,可见它是主导的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企业应该在发展好了以后,再去关注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有6位。第三种观点认为道德问题可以用来为企业形象宣传和企业文化建设服务。这三种观点当时对我的震撼很大。第一种是否定道德在企业发展中的存在和作用,第二种强调只有企业效益好了才应该关注道德,第三种则存在把道德看作一种工具。我从93年就开始在企业做顾问咨询,感觉到企业的每一个决策和行为都离不开价值观念的影响。

      一、在中国优秀企业的成长当中,伦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第一,伦理意识从自发转向自觉。我个人认为,按照严格产权意义讲,中国企业从78年就开始进入了一个萌芽期,而真正开始出现有比较清晰的产权、能够自主经营并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企业,是在1985年。从这时到1995年是第一次创业的阶段。比如海尔,它在刚创业时的企业理念虽然也有一种比如说提倡无私奉献的东西在里头,但是到了后面它就有了一套很完整的东西来反映它的道德追求。这在它的内部手册及其报纸、刊物中都能体现出来。这体现的是人的思想观念中的一套价值体系,即企业的伦理理念系统。

      第二,转变是企业行为支点从集体转向个人。最典型的是海尔公司。它在95年进行第二次创业之前,是大力提倡无私奉献的。但95年在进行企业理念的改变之后,它用产业报国来取代了无私奉献,而在其制度设计系统里,更多的是讲求一种通过激发人内在的潜力,通过尊重人、关怀人、培养人,来使人的创造性、主动性和进取心得到更大的发挥,通过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来达到实现企业整体价值的目的。在这一点上,有很多企业都明确提出了“终极关怀”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原来只存在于哲学家和伦理学家的思索当中,但现在许多企业也提它了。也就是说,企业思考的不是你怎样为我做牺牲,而是如何构造一个使得员工不断成长的舞台,去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这样就使得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被消解了的个人意志重新弘扬了出来。

      第三,义利关系从对立转向统一。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的义利关系可以说是对立的,这种对立是只讲义而不讲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片面的使用了一个实用主义的概念,就是“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也就是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谁能够富起来谁就有本事。所以在这一时期泛滥成灾的是只讲利而不讲义。这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给我们造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伤害,就是社会信用的低下和社会信用体系的脆弱。这种情况在95年之后,我认为在逐渐发生改变。

      二、产权是不是企业进步唯一的、或者说最关键的因素?

      在我的研究当中,我发现出现了这样三类企业。一类叫做“义利共存型企业”。这就是承认在不违反国家法律的前提下,义和利都是合理的。它所遵循的原则,就是我至少能做到不损人利己,就是说你追求你的利和我追求我的利,都是具有同等价值的。这类企业在竞争还不是很充分、或者说市场潜力比较大的新生行业中比较普遍。

      第二类我认为比较多的是“义利共溶”型。这就是说,“谋利必先谋义”。这个“义”就是我要遵循国家有关的法律政策,要尊重消费者的利益和他的权利,要照顾同行之间的良性竞争,同时还要对社会作出一定的捐赠等。这类企业也是比较多的。比如湖南有一家企业,它在96年之前是生产化肥的,它也知道自己的生产活动会带来环境污染,但它说连自己这个企业能不能活下去都不知道,还管污不污染?结果有一次出事了,有个农户使用了它的化肥后,庄稼全死掉了。于是这个农户就投诉它,但它利用政府关系把这个投诉给平息掉了。但这个老总后来自己就讲,说其实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心里很难受;他说每次到了夜晚的时候,都觉得好象有很多农民跪在自己前面哭泣。但企业又要赚钱,有什么办法呢?到了96年以后,他的企业由于做过这些不太好的事情,市场形象受到了损害,因此就濒临倒闭。恰好这时湖南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厂长经理有个短训班,他也去参加学习,在这里他思考了一些问题,然后开始反省。他就觉得我过去以为那样做能赚钱、能发财,但事实告诉了我自己不是个体户,作为一个企业应该讲点信誉。因此他回去后开始调查市场,力图发现怎样才能满足农民和这个社会各个方面的规定性的要求和需求。结果这个企业现在做得很好,它的各项治污指标也都通过了各项很严格的国际论证。他就感觉到如果企业不这么做就没有信誉,没有信誉市场就会丢掉,所以我要赚钱,就得先讲“义”。这是第二种类型。

      第三种类型是“义利共生”型的企业。对这类企业也许我观察得还不够深入,但是象宝钢、同仁堂、五粮液等企业我觉得都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即“讲义不为讲利而利自生”。也就是说,我讲社会责任等并不是为了要赚多少钱,但实际上客观上赚到了钱。象宝钢,我是今年4月份去调查的,他们举了一系列案例告诉我,他们就是这么做的。他们在自己产品进行更新换代、满足客户的要求,尤其是在自己的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之下,他们做的几个承诺特别令人感动。他们今年6月份就已经完成了全年的销售指标,利润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而他们在签定合同的时候都有一个规定,就是合同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而加以调整。这就说明了宝钢能够真正尊重用户的利益,它的口号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在我们宝钢里就是几个字:用户至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