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的竞争优势与产品开发

作 者:

作者简介:
尹良富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社会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00020

原文出处:
上海经济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精工开发石英表、松下电送开发传真机、佳能开发喷墨打印机、任天堂与索尼开发游戏机软件4个典型案例, 分析和探讨了这些代表日本制造业水平的企业是怎样通过产品开发取得竞争优势这一问题。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0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 —1709(2000)07—0054—0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步入了历史上最长久的经济萧条期,它的综合国际竞争力也随之急剧降下,1994年退出了连续维持了8年之久的竞争力世界第一的霸主地位,并跌落到1997 年的第14位。但是,作为日本经济实力最重要指标之一的企业竞争力并没有由于日本综合国际竞争力的衰退而减弱。1997、1998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世界上最优秀新产品的有37个,其中,美国占16个,日本占11个,日本1国的数量超过了德、英、法、芬兰、 中国台湾等国家及地区的总和。也就是说,在新产品的开发上,目前日本企业的竞争优势仍然仅次于美国的重要地位。本文拟用4个具体案例, 分析和探讨日本企业是怎样通过开发产品取得世界性竞争优势这一问题,阐述其成功的经验,这或许能为我国企业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案例一:精工对石英表的开发

      ——利用科技成果转换生产技术,创新开发划时代的新产品

      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进入海外市场的日本机械手表无论是在其质量上还是在其价格及品种类型上都难以与历史悠久的瑞士手表相抗衡。拥有高度的企业间垂直分工零部件生产和最终组装的生产系统以及丰富的优秀熟练工人等资源,使瑞士手表制造业最大限度地享受着分工协作带来的低成本、大量生产的好处。为了与瑞士表制造业竞争,精工公司首先购买瑞士制造的一般机械设备,将其改制成手表生产设备,从而打破用禁止出口手表生产设备的办法来保护本国利益的瑞士政府产业政策。其后,还引进了美国Timex公司的手表自动组装生产线,并于1972 年开发出自己的自动组装系统。通过实行大规模的生产工艺创新,在产品制造成本上,逐渐取得了匹敌于瑞士厂家的竞争力。但就技术含量而言,与瑞士表相比,精工表的自动上弦机械表要滞后15年,高振动机械表要落后2、3年,而在运用石英电子技术开发高精度手表上却领先了一大步。石英电子表是精工等日本厂家赖以超越瑞士手表制造业的关键产品。

      瑞士厂家虽于1967年与精工同时开发出石英手表的展示品,但认为它的价格过高,只把它当成一种市场有限的高档产品,而没有看到其未来的市场前景,它们仍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机械式手表性能上面。1969年年底精工在世界上首次开发出模拟式石英手表。其后,该公司充分利用半导体等周边技术的进步,改良原有的机械手表自动组装生产线,进一步实现了模拟式石英手表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确立了大量生产低价石英表的体制。接着,1973年该公司运用美国科学家的成果开发出液晶显示的数码式手表,完全掌握了有关石英电子表的制造技术。其后,该公司大规模地把产品从机械式转换为石英式,到了1982年时已有大约80%的产品实现了石英化,但瑞士厂家石英化的步子却迟缓了许多。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它们起初的错误认识所产生的消极效应,二是由于过分依存人工技能。熟练工人在机械手表组装上有着很大的竞争优势,但在电子石英表的制造上无法发挥作用。随着机械手表使用人数的锐减,瑞士手表厂家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人员缩减和企业重组,1983年完成的石英表的自动组装系统,只能生产一些设计新颖的低价表,这比精工晚了14年, 这些厂家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它们的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率由1970年的40%以上跌至1985年的6%。这一事例表明, 及时运用科技成果转换生产技术,实现产品创新是左右一个企业或产业成败兴衰的最关键性因素之一。

      案例二:松下电送对传真机的开发

      ——产品创新过程是由无数个别产品创新的“点”组合成的系列产品创新的“线”的过程

      19世纪40年代英国人发明了传真机的基本原理。但是,它的产业化则是近百年以后的事。20世纪20年代,一些欧美厂家开发出供新闻报道和气象预报使用的专业传真机,并将研发传真机的领先地位保持到70年代初。但1972年以后随着日本政府对通讯线路的开放,一般企业开始使用传真机,推动传真机制造业在1974年到1987年期间成为一个年均增长率达32%的高成长行业。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欧美厂家在传真机开发上却因缺乏产品的连续性等原因,纷纷放弃自己开发而转向采用OEM 方式用日本厂家的品牌来生产传真机,导致了80年代前半期世界市场上90%的传真机是日本品牌。

      传真机是由“扫描”、“数据资料压缩”、“传送”、“记录”等四大要素技术有机组合起来的系统产品。在20世纪70、80年代,这些技术都属于尚不成熟的高新技术领域,随时可能出现的技术创新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而衡量传真机产品性能的则是电传速度、扫描密度、成本(价格)、操作简便性、体积与重量等因素。围绕着传真机的产品性能,日本的10多个厂家在开发上展开了激烈竞争。 比如, 1972年松下电送公司运用自己开发的模拟式数据资料压缩技术推出商用传真机VS701, 次年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运用静电记录方式的中速商用传真机P2000的量产化,1975年开发出60秒的高速传真机UF100。其后,又将数码处理技术运用于数据资料压缩和记录上,逐步改良和提高产品的性能。从1978年到1987年,该公司平均每年有4 个型号的新产品问世。从松下电送连续不断地开发出来的新产品上可以发现这样的事实:那就是,所有的新产品在技术要素和组合原理上很大程度与原有的产品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就是说,所谓的新产品都是在改良产品系统的某一特定部分和追加了原有产品没有的附加性能。

      这种连续不断的产品创新过程既是一个将不断进步的产品技术应用于产品开发,柔软地适应和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的过程,又是一个产品与市场相互作用的继续学习的过程。它是由无数个别产品创新的“点”组合成的系列产品创新的“线”的过程。可以说,众多的日本企业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取得竞争优势的。另外,还必须指出的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松下电送在开发这一系列的产品过程上,几乎没有进行所谓的分析式营销调查以及正式的市场战略策划,而是把不断地市场化了的产品作为加深理解竞争环境的学习媒体来大加利用的。具体地说,他们把产品(即使是不甚完善的)连续地投入市场,然后收集用户反馈到贩卖店及国内外的OEM企业那里的信息, 把这些信息作为持续开发产品所需的必要基本信息加以活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