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之后,一度被忽视的企业管理又重新摆到了应有的位置。作为与整个经济体制相适应、相配套、相联系的企业管理,在目前体制转换时期,如何才能有效地推进和加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实践中出现和遇到的问题 近几年企业管理的某些方面有所加强,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据有关资料,到1994年底,全国国有企业亏损面为34.3%,其中2/3左右是由于管理原因造成的。到1993年末,全国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8.2%,远高于50%的合适比例。究其原因,也与企业管理不力有关。另据山东省对历年来被授予省级以上先进企业称号的404户企业调查发现,在1993年,资金利税率、人均创利税、劳动生产率和能源、原材料单耗四项与管理状况密切相关的指标中,分别有53.5%、23.7%、13.4%和96.7%的企业低于升级年度标准。在这些情况的背后,隐涵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一)改革代替一切,忽视管理。长期以来,我国围绕搞好搞活企业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深层次矛盾并没解决,使人们产生了“企业走不出困境”的思想。近几年产权改革兴起之时,一些企业片面认为股份制改革是灵丹妙药,便一味追求改革,长期忽视内部管理;甚至有些地区把改制作为硬任务下达指标,把管理看作软任务放在一边不管,出现了“以改代管”的严重问题。 (二)制度落不到实处,形式管理。一些企业管理制度订了不少,但对管理抓而不严,制度成了形式。还有些企业管理制度长期不变,与实际脱节,无法落实到底,以致行之无效。 (三)管理者素质差,不善管理。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普遍较差,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四)企业矛盾点多,难以管理。当前,企业出现了严格管理、辞退职工与保持社会稳定的矛盾;职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与国家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发展的矛盾;员工素质下降、基本技能低下与运用先进管理技术、优秀管理成果的矛盾等等,使企业内部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增加了管理难度,甚至使某些管理难以展开。 (五)政府职能“虚位”,放弃管理。随着政府职能的转换,主管部门的职能由微观转到宏观,无疑是正确的。但往往误把企业管理作为企业本身的事对待,出现了“撒手不管”的倾向。 二、加强企业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第一,树立全新的企业管理观念,以改革的思路抓管理。各级要解放思想,树立与当今管理相适应的新观念。一是管理与改革联系的观念。真正做到以改革促管理,以管理巩固管理成果。二是目标一致的观念。使总的管理目标与企业改革总的方向目标相一致,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相吻合。三是破旧立新的观念。四是一切从严的观念。 第二,积极进行创新实践,进行科学化管理。应坚持走继承、借鉴、创新相结合的管理新路子,在此基础上,大胆进行创新,逐步完善符合自身特点、适应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在体制上创新,主要适应“工厂制”到“公司制”企业体制的变化,建立一种新的管理组织体系和管理模式,以适应新的体制,符合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在制度上创新,废除不适应的制度,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在手段上创新,应引进、吸收、消化国内外一切管理成果;在机制上创新,应着力于建立现代管理的良好的运行机制、推进机制、约束机制等。 第三,加大落实《条例》的力度,解决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条例》是企业转机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块基石,如果贯彻落实不到底,企业的14项经营自主权不到位,一切都无从谈起。《条例》贯彻好了,管理就可得以强化,企业管理水平就可大大向前提高一步。 第四,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推动管理的有效开展。应结合政府职能转换,进一步强化对企业管理工作的指导。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由微观的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的间接管理,特别是原企业行业主管部门,既不能干预企业正常的管理活动,又不能对企业撒手不管。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化解企业内部的各类矛盾,使企业有一个强化内部管理的好环境。要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组织企业开展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素质的活动,增强管理的群众性、社会性。 第五,加强管理者培养,建立一支素质高的管理队伍。应把建立高水平的企业管理队伍,作为一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长远大计,摆到应有位置。一方面,应坚决摒弃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另一方面,应多渠道、多形式,对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劳动者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另外,应本着人尽其才的原则,建立公开、合理的人才选用制度。 第六,实行先进的指标考评,建立健全严格的约束监督机制。应改变过去传统的检查评比办法,制定涵盖利润指标、资金利润率、资产效益率、综合能耗等多项指标的企业管理考评指标,搞好管理状态评价,进行定量化指标考评。还应积极探讨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及政府有关单位与企业管理状况挂钩奖罚的办法,调动抓管理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和改善计划、财务、审计等工作,并注意依靠纪检、监督部门和各种中介组织对企业进行监督,形成比较完整的企业管理监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