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悦 孙彤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原文出处:
光明日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特征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当前一项重要的也是以前常常被忽视的工作就是要——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

      尽快实现由以物为中心的传统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的转变,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需要,也是现代管理的客观要求。事实上,从管理对象上看,无非是对人的管理和对物的管理这两大类。但是两者相比较,首要的还是抓好对人的管理。要想管好物,首先就得把管物的人管好。因为任何物都是由人发现、创造出来的,都是由人来使用和管理的。

      激励是以人为中心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我们所讲的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奋斗与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我们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的根本目的。

      激励之所以是管理的重点,而且愈来愈重要,主要是因为它在调动人的内在潜力去实现组织目标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激励可以把有才能的、组织所需要的人才吸引过来,并长期为该组织服务;通过激励可以使已经就职的职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技术和才能,变消极为积极,从而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通过激励还可以进一步激发职工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从而大大提高工作的绩效。

      激励不仅是管理的重点,同时也是管理的难点。管理学家们早就能够精确地预测、计算和控制物力和财力等物质资源,而对于人力资源特别是对于人的内在潜力,至今尚没有办法精确地预测、计算和控制。这种难度是由竞争的加剧、激励对象的差异性及其要求的多样化所决定的。每个管理者的任务就在于对于不同的人采取适合其要求的激励措施。

      人的需要应得到尊重和满足

      研究表明,实现激励的起点应从研究人的需要开始,并力争去满足人们的合理需要,特别是力争满足每个人尚没有得到满足的第一位的需要。

      我们知道,人的需要还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类。这两类需要也有其普遍性,但是在基本的物质需要还没有得到满足之前,是很难提出精神需要的。就我国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来讲,已开始由温饱向小康过渡,所以,人们的精神需要将日益提高。在当前的情况下,就企业文化建设来讲,我们应当强化如下四种精神:顾全大局、把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统一起来的主人翁精神;相互关心、发扬民主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开拓、拼搏和艰苦的创业精神;服务和奉献的精神。

      西方管理学家和组织行为学家们,在广泛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需要的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对每个人来说,以上这些需要都是普遍存在的。在正常的需要中,有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区别。对于那些脱离现实可能性的不合理的需要,我们不应当去满足,事实上也无法去满足。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个人的需要与集体的和国家的需要,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领导者的任务就在于在已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尽可能地去满足人民群众的第一位的未得到满足的合理需要,也就是要努力去满足每个人的最希望得到满足的需要。这才叫“雪里送炭”。只要你真正做到了“雪里送炭”,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你这个组织也就会是一个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组织。

      个性差异与工作安排

      为了最充分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在安排每个人的工作时,应当充分重视他们的个性差别,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集体优势,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

      每个人的个性是存在很大差别的,而每种类型的人又有最适合的职业。在个性与职业匹配合理的状态下的人们,就能在事业上取得卓越的绩效,否则,就将事倍功半。这里的道理并不难理解,因为个性与职业匹配合理,每个人在工作时,就会有极大的兴趣,而只要有兴趣,再苦的工作环境,从事的人的心理也是甜的,如果没有兴趣,再甜也是苦的。因此,在组织上分配工作任务和个人选择职业时,不考虑个人兴趣是不对的;当然,也不能说只应考虑个人兴趣,而不服从国家的需要。而是说,在满足组织和整个国家需要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每个人的最大兴趣,并千方百计地去发挥其兴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