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已经启动难点似未突破

——来自上海国企改革试点企业的调查报告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瞭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年,先行一步的上海部分企业,在改革的新形势下遇到了不少老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令试点企业感到困惑,也令上海工业主管部门感到棘手。

      为尽快理清思路,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本刊现特发表一组文章。这组文章以记者吴复民、陈继明的《改革已经启动 难点尚未突破——来自上海部分改革试点企业的调查报告》为主线,组织专家学者撰文讨论。希望能引起读者关注。

      记者在调查上海国有企业改革试点中听到这样的反映:随着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深化,在企业多年改革中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的三个难点问题,在新的条件下正以新的形式显现出来,企业和主管部门对这三个难点的认识差异很大,各执一词,产生不少磨擦。

      政企关系——政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

      政企分开,让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这是我国企业改革孜孜以求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这恰恰也是迄今尚未得到切实解决的难题。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上海部分改革试点企业反映,原先代表政府管理企业的“婆婆”,还可能变成“婆婆加老板”;原有“政企不分”的弊病,有可能变本加厉地演变成“政资不分”。

      上海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1994年对纺织、仪表两个工业局进行国有资产授权管理,组建了纺织、仪表国有资产总公司。这两个国资公司都认真制订了资产存量结构调整的总体框架。为了调整结构,帮助优势企业实现扩张,两家国资公司全力调整、盘活困难企业的资产存量,把其存量中的有用部分清理出来,重新加以优化组合,以形成新的生产力。在对下属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时,国资公司都委派了相应级别的干部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去下属公司担任董事长。

      国资总公司着眼于改变整个行业的面貌,进行结构调整,以国有资产的代表身份委派董事长进行资产运作,本无可厚非。但是目前上海有部分企业对这种硬性推动的资产重组感觉并不好,甚至可说是颇为反感。

      记者听到不少处于中等经营状态企业的经营者反映:过去,我们这些企业还有这样那样的自主权,现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级由“婆婆”变成了“婆婆”加国有资产代表的“老板”。“婆婆兼老板”在国有资产运作中,要你搬就搬,要你拆就拆,要你并就并,要你加入哪个集团就得加入哪个集团,简直没有商量的余地,企业的自主权似乎变得更少了。有人因而怀疑:这“是不是把现代企业制度这本好经念歪了”。

      一批被要求他们出来“挑头”组建企业集团的好企业,也感到有些“发怵”。

      一家优秀企业根据上级指示,连续兼并了同行业中4家亏损企业,再联合其他企业组建起了一个企业集团。该经营者要求“凉水泡茶慢慢浓”——在自己实力允许范围内,稳扎稳打地一个个“吃”亏损企业,如果超出这个范围,硬要“背”多少亏损企业,则不但不能实现“优势扩张”的目的,反而可能把好企业也拖垮。

      一名优秀经营者苦干三年把一个困难企业变成了“富户”,小日子过得挺好。上级却要他出来挑担子,任某一行业集团的总经理。他发现,这个行业里的几家好厂已经独立出来单独组建集团,留下的困难企业大大多于好企业,风险大于机遇,前途实在难测。但不去“捧”这个“刺猬”,显然又不行。他苦恼得很。

      有几家好企业,从自己企业的经营利益出发,不想参加上级指定的企业集团,想自己慢慢壮大,因上级不同意,只好勉强加入,怨气很大。

      这些企业因此发牢骚说:“旧社会是劫富济贫,现在是逼富扶贫。”

      记者在跟这些企业经营者探讨时提出:现在亏损企业不少,设身处地想想,政府在一定条件下也只能用这样的“硬推动”来帮助企业扭亏解困,如果只是“软推动”,组建大集团的速度也太慢。

      这些经营者很体谅政府的困难和苦心,但也尖锐指出,问题在于,这些决策是上级以“婆婆加老板”的身份作出的,这终究不符合政企分开这一改革的基本要求;而且原先的“婆婆”现在又是“老板”,这些决策的收益归上面,风险却要下面承担,上下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并不对应。

      上海纺机纺器行业企业组建的太平洋(机电)集团公司,为设计今后的发展策略,曾专门邀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进行“会诊”。在“会诊”的研讨会上,企业家与学者都认为,最困难、最没有办法解决、也最具经营风险的就是:企业与政府之间这种不明不白的关系。

      太平洋集团公司眼下同过去行政性的公司一样,承担了完成产值、利润指标的任务。由于企业是国有独资的(除了两家股份制企业以外,国家是唯一出资人),日后的所有经营收益都要完全上交国资公司,企业的投资乃至分配等重大决策,也都要由国资公司这位“老板”为其把脉,但经营风险却落在经营者身上。由于目前纺机、纺器市场不景气,实际经营起来难度不小。

      上海的工业主管部门对纺织、仪表这两家国资公司通过资产重组实现结构调整、国资保值增值和为亏损企业扭亏解困,无疑感到欣慰;但对企业所反映的上述问题则感到有些棘手,对有些做法的是是非非,也有些“拿不准”。

      有些干部还生出一种新的担心:以工业局为单位进行国有资产授权管理以后,一个行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意识是大大增强了,但这是否有可能导致行业之间的分割和资产封锁,是否会影响打破行业界限的更加宏观的结构调整和改组改造。

      许多人认为,现在有必要结合前一阶段的实践,坐下来进一步认真学习研究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精神和操作规范,分清哪些是“婆婆”的职能,哪些是“老板”的职能,在新形势下企业的自主权到底该怎样落实?有些事确定是老板应该做和有权做的,企业要更新观念,心平气和地接受和支持;有些事是“老板”不应做而应由企业经营者自己决策的,“老板”也应该明智,不要越俎代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