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2021)03-0086-08 一般说来,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研究都离不开问题意识,政治学研究也是如此。什么是问题?按照汉语词典的解释,问题就是所要研究的主题,或是矛盾之处。但政治学研究中的“问题”又是如何提出的?凡此种种都涉及“发现”。记得有一个叫“发现”的电视节目,该节目就是介绍历史和现实中很多被人忽视和不曾揭示的东西。该节目通过发现,使一些被忽视或被隐藏的东西大白于天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样,在比较政治学研究中也存在着“发现”。由于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认识,进而影响了人类的政治文明进程。既然发现对比较政治学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尝试围绕此题展开一个探讨。 一、发现的涵义 发现一词在汉语中表示的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①等含义,发现还当发觉、开始知道的意义。在英文中,发现(find)有不同的含义:(1)意外的或偶然的发现,碰到;(2)通过研究和认真思考找出和求得、找出、查明等意义,可见,中英文中发现有相同的地方。它们都表示了人的一种认识能力,即人类对于自我的内在、具体性的自然及其整体的认识,同时也是一种再加工的行为。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今天的文明,都涉及发现及创新能力的积累和发展问题,进而言之,涉及对固有而习以为常的领域辩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认识和判断。基于上述认识,发现有两种意义:第一种,发现是对历史的一种新解释。人类从远古走来,形成了自己的踪迹和路径,并对未来构成了重要影响。不过由于历史已经久远,对于生在现代的人,需要追溯以往,将一些历史上已经存在过而又为今人遗忘或不知道的东西找回来,这种状况在今天不少比较政治学研究中可以看到。如费孝通通过对中国民族交往历史的研究,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其中中华民族是上位,各个民族是亚群体。②另一种是发现所未有,即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开创性的研究,这种研究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和深刻的影响性。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只有在数国的联合行动中才能成功。而列宁正是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和俄国的特点,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资本主义最薄弱的地方取得胜利。这种认识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毛泽东通过对中国社会的深入研究和调查,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同样是理论创新。 发现从来是人的一种主体的主观活动。人类走到今天,可以说就是在不断发现中进步的。同样,具体到政治文明上也是如此。不过发现不是独白,不是闭门造车。它从来是在一种复杂的关系以及对周遭世界的对比中进行的。正是在对比中,人们不断地提出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得出结论,由此实现了人们的认识的进步。而这些认识和研究工作从来都是在今天和昨天、此物和彼物的比较中取得进步的。 二、比较政治学中的发现 比较政治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或一种学问同样面临着“发现”。比较政治学的“发现”是指通过对人类政治生活中的比较,对已有或即将发生的政治现象、政治观念和政治经验的某些差异和新颖之处进行审视、论证和再现活动。从这种意义上说,发现就是对“新”和“异”的加工和再现。它可以是理论的,也可以是实践的。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是对“城市夺取政权”理论和实践的超越。同样,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市场经济中也有计划的理论和实践,是对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超越。这些都说明,发现本质上就是一种求新或求异的行为,它从来是在对两个或多个的事实和现象的对比中实现的。 显然,发现是一项带有较强的创新和求异的工作,具体到政治学领域也是如此。在进行这样一种研究中存在着两个重要方面:一种是同中求异。也就是在相同的政治理论或政治制度中发现不同的方面。如比较政治学研究中总要涉及可比性,即通过设立相同的尺度或相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如在对议会制度的比较中,在这一总体框架下,人们可以就他们的权力设置、结构安排、产生方式等诸多方面问题展开对比,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循此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在比较政治研究中,发现彼此之间的不同,从中发现某些前人不曾发现的问题或主题,得出一些不同以往的结论,显然这种研究就有了某种发现。发现到的不同之处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主题,由此展开研究,揭示出形成差异的原因。比如,在对中世纪英国和法国等级议会的比较中,英国议会的权力比较大,法国议会后来变成了行政权力或国王附属物。为什么出现如此差异?人们不能不对法国的地理位置、城市产生以后的阶级结构、贵族的变化和军队的演变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从中发现,英国是一个海洋性国家,海洋的对外性特点促成了市民和贵族的商业化发展。而法国为大陆性国家代表,农业社会的重要地位、贵族化的强势和军队的优势促成了国家权力向国王的集中。 此外,这种同中求异还有另一个意义,即从某种相同的因素中,发现它的不同之处,寻求新的增长点。也就是在某种共同的主题或环境中,寻求进行变革的途径。在此方面,前提或框架是先定的,难以突破的,但由于外部形势的变化,需要在保持“同”的权威之时,有一些新的发现。举一例。在13世纪,由于欧洲城市的产生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回归,基督教内部面临着世俗化的挑战。如何维护基督教的权威就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依然采取奥古斯丁确立起来的教会孤高自傲的立场难以适应欧洲现实需要。神学家阿奎那肩负起了维护教会权威的重任。其论证方式不是否定教会的权威,而是在承认世俗国王的权威和私有财产的地位的同时,采取退一步进两步的方式,指出世俗生活的有限性,要过一种更为高级的生活,人们就要超越现实,把过好宗教生活作为人生的目标,并把服从教会的权威作为世俗王权发展的方向。这样,阿奎那既承认了王权存在的必要性,又不失维护了教会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