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50年代,我国政治学作为非马克思主义的学科理论被取消了,有关政治现象的理论研究被打散到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法学基础理论的学科领域之中,政治学的研究队伍也随之分崩离析了。80年代,中国政治学在蛰伏了近30个春秋后,学科地位又得以恢复,学术队伍又开始重建,中国政治学迎来了第一个繁荣发展时期。从80年代至今,我国政治学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我国政治生活的历史经验和失败教训,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政治改革的理论和发展模式,学术成果层出不穷。然而,由于我国政治学的研究中断时间较长,复苏以后又深受教条主义的束缚,在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上都未能突破原有的思想框架和研究范式,因而同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状况相比,政治学显得发展缓慢,缺乏创新,难以同时代发展的新现实和新要求相适应。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国政治学界诸多学人特别是新生代政治学者的忧虑。 21世纪即将来临,中国政治学也正面临着一个跨世纪发展的问题。中国政治学如何面向21世纪?21世纪中国的政治学研究将走什么路子,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建构同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政治学理论范式和学科体系?这是事关中国政治学未来前景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革命理论是当代中国政治学的总体范式 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范式”(paradigm)理论,以此描述“某一时期内为从事科学研究的共同提供典型问题和典型解决方法的普遍承认的科学成就”。当代中国的政治学也存在一套范式,这一范式就是革命理论的范式,它所提供的“典型问题”就是“国家与革命”,所提供的“典型解决方法”就是“阶级分析法”。国内几十种版本的政治学教科书,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甚至在论述的方法上都显示出对这一范式的高度认同。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的是革命历史经验和革命意识形态的影响。 20世纪初,当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到中国以后,中国产生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者。马列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国家学说、无产阶级政党理论、领袖与人民群众关系理论等等,都十分切合中国革命的现实需要,成为中国政治革命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胜利,革命的中国人民又有了自己的“主义”——毛泽东思想,即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是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经验的探索和总结,其基本特征就是革命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思想从党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上升为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成为我国所有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指导,更是政治学研究的权杖。这就决定了中国政治学的基本特征:注解、引申和运用“总结革命经验的革命理论”。中国政治学的现有范式就是在这种理论创造的过程中形成的。在极左思潮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下,革命的理论成为神圣的教条,人们对它只可注解不可研究,只能运用不能创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使政治学研究在50年代初期不被人为地中断,也不可能取得多大的发展。 80年代,中国政治学的地位得以恢复,过去神圣的只可注解不可研究的革命理论成了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十多年来,经过对上述革命理论的淘洗和梳理,逐步形成了中国政治学界公认的政治学概念、范畴、阐释模式与逻辑结构,形成了中国政治学的理论范式。但是,由于理论的过滤与沉淀不够充分,这一范式仍然是以革命理论为核心,其理论的基本元素,一方面来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因而带有经验主义的痕迹,理论色彩并不浓厚;另一方面,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以树立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权威性,增强学术底气。对于我国现时期国家政治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政治学研究者采取了回避或者大而化之的态度。因此,政治学的理论体系仍是大同小异地重复过去的一套革命理论。 在政治学的理论视野与体系结构方面,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基本框架是:阶级论、民族论、国家论、政权论、政党论、政府论。有的或许还包括领袖论、人民论、统一战线论、政治意识论、国际政治论等〔1 〕。对上述问题的专门探讨也罢,系统论述也罢,都离不开马、恩、列、斯、毛等经典作家有关革命理论的论述,都离不开对过去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强调。 在对政治学原理的阐释方面,中国政治学的所谓原理并非是对政治现象提供解释的理论模式,而是注释式的革命话语,即以革命领袖的思想或言论为中心而形成了基本命题。这种命题,既以革命理论为核心,又以革命经验或另外的革命语言为论据。以革命理论为核心、以革命语言为载体的中国政治学理论对权威人物具有极强的依附性,离开了权威话语,政治学也就失去了理论上的几分锐意和勇气。在一些具体的现实问题面前,政治学家们总是习惯于寻找相关的、相近的革命理论、革命领袖的话语加以分析;当“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时,也总是小心地采取“新问题旧归纳”、“旧问题新提法”的策略加以论述。 从研究方法来看,中国政治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阶级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我们知道,阶级分析具有鲜明的立场性和政治价值取向。阶级分析法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是我们观察社会、分析人类历史的有力工具之一。但是一旦把阶级变成标签,随意插在分析的对象上面,就失去了它的内在价值。正是这种标签式的阶级分析法,将所有政治问题都冠之以“奴隶主阶级的”与“奴隶阶级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与“农民阶级的”,“资产阶级的”与“无产阶级的”之后,就停止了深入的分析。因为,阶级分析法的根本宗旨在于对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观点、理论、制度进行批判和否定,从而得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结论。阶级分析法是同革命理论范式的政治学相适应的,没有阶级分析法,就没有革命理论范式的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