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D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39-8041(2019)12-0071-10 技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在政治学题域中,这种关注一方面集中于对信息技术影响政治沟通、政治传播等政治过程的观察,另一方面集中于对电子政务、智慧政府等政治技术架构的分析,此外还有对更为宏观的技术政治哲学和信息权力等方面的探索。这些研究都为理解技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见解。然而,在这些研究中,政党常常是缺席的。即便偶尔出现,政党也仅被视为运用技术进行政治沟通与政治宣传的主体,而未将之作为一个有着复杂结构、能够与技术产生交互作用的组织加以剖析。实际上,目前世界上的政党的组织方式的基础之一就是近代信息技术。作为起源于工业社会交往方式的现代政治组织,如何不断适应新技术下的空间存在和交往方式,进而探索推动组织形态的发展是全球各国政党的共同命题。本文的目的是在讨论技术对政治的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技术对政党内部组织的影响以及在施行过程中技术与组织之间的博弈。 一、“赋权”VS.“赋能”:技术发展如何影响政治发展 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时代,技术既是一种合目的的手段,也是一种解蔽方式。①技术逐渐变成了整个世界的背景,这个背景又在创造着我们的世界。“科学”是认识已有的世界,而“技术”则是创造将要出现的世界。②但是,19世纪末的科学技术革命(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使得代表“生活方式”的技术与代表“认知方式”的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复合体——科学技术。③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力,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科学技术又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直接或者间接地推动社会发展。科学技术革命以来,技术作为社会变革的主体,开始全面登上人类历史的舞台。 在众多科学技术中,“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被认为是技术现代化的表征,信息技术体系十分庞杂,包括基础层次(如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支撑层次(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等)、主体层次(如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和应用层次(各种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应用软件与设备)等。④仅从使用的信息设备来看,我们所熟悉的电话技术、电报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都是信息技术的体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在飞速变迁,这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深刻改变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方式和组织方式。但是信息技术和人的行为、社会关系、政治结构之间是怎样互动的,还没有被充分地研究和理论化。 郑永年于十多年前出版了分析中国互联网、国家、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技术赋权》一书。⑤虽然时至今日信息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产生了一些关键性的改变,互联网也不再是一个新的、尚未开发的政治阵地⑥,但是郑永年所指出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对于国家的“赋权”作用依旧是我们理解技术与政治关系的一种重要范式。这种范式对技术、国家、社会均持一种整体性的理解⑦,信息技术创造出一种新的空间,国家和社会在这一空间中竞逐权力。在这里,“国家”这个政治体系自身是封闭的、程式化的既定制度框架,信息技术对政治系统的影响是由外向内的。信息传播技术首先改变了政治系统的外部环境,而政治系统在与社会环境系统进行信息资源交换的过程中受信息传播技术的影响,从而也逐渐改变了原有政治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因为对国家作了整体性的理解,所以对技术所发挥的“意识形态”作用与“治理手段”作用也并未作出区分。这就导致了在论述技术“赋权”中可能会缺少了一个关键的环节——“技术赋能”。 我们认为,在技术对政治的作用中,起码包含了两个不同的方面——对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影响和对政治组织有效性的影响。⑧在政治体系中,制度包含了合法性,组织则是一种治理手段。在政治制度的合法性上,技术起到了“赋权”的作用,在政治组织的治理术上,技术起到了“赋能”的作用。 在“技术赋权”方面,其前提是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且运用于政治会对政治有积极影响。技术治国不但被认为是世界政治的发展趋势⑨,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一方面,技术被视为“科学”的延伸,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理性、现代性和进步的标志。⑩在这种情形之下,技术在政治体系中的运作呈现出口号式、项目式、工程式的推进方式,技术实际所起的作用并不重要,甚至因为使用不成熟的技术而导致效率低下都是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又被认为是剥离了意识形态的、实用主义的治理方式。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技术主义”的意识形态。与前者不同的是,这种情形之下,技术在政治体系中的运作需要体现出利益与效能。(11)这两种情形中,技术的使用都加强了政治体系及其领导集团的合法性,承担了为其“赋权”的角色。
图1 信息技术对政治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