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19(2019)05-0079-06 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政治学随着社会政治现实的变化和人们认识政治现象的新的视角和方法的出现而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因应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出现、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扩大,政治学的研究议题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建国初期的巩固政权,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再到新世纪规范的价值确立、结构取向的制度建设、政治行为与公共政策的过程与绩效研究,中国政治学的研究议题步步展开并不断深化,服务于中国的国家建设与国家治理,为中国的政治发展与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一、从革命政治的研究走向建设政治的研究 人们对政治的研究,是随着政治现象的产生而出现的。早在古代中国,人们就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知识。由于君主专制时代科学的落后,神权政治处于支配地位,传统中国的政治学,在价值上主要是为君主专制服务,论证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在内容上,主要研究的是君主的统治术,即如何处理神人、君臣、君民关系的策略。尽管当时也提出了若干有关政治的概念范畴,但缺乏规范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政治也未能与其他社会现象区分开来。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开始传入中国;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西方政治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一些学者开始运用西方的学术方法研究传统中国政治的问题,并试图提出对中国进行政治改造的方案。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也开始得到传播。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国际战略,按照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的国际统战思路,加入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视西方资本主义为国际斗争的对手,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则为世界革命的同盟军。与此相适应,在政治学学科的发展上,则按照苏联的教育体系和社会科学学术取向确立政治学的内容和地位,政治学学科被取消,并入哲学、中共党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 中国政治学的议题,一直是随着国际政治形势及中国国内政治实际的变化而确定的。中国政治学作为一门实务性学科的定位与特质,把政治学与政治现实紧密地捆绑在一起。①由于新政权刚刚建立,国内外战争尚未结束,巩固政权成为当时的主要任务。当时政治学研究的主要价值取向,就是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中国革命及其胜利的必然性。在研究内容上,理论方面主要强调阶级斗争的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研究毛泽东的革命理论与学说;研究取向侧重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的研究,主要是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本质,论证共产党夺取政权的必然性。而政治实践的研究则不仅与国际政治形势紧密相关,也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紧密相关。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中苏围绕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实践展开论战,同时研究亚非拉被压迫人民的反殖民主义运动。在国内政治研究方面,随着国内政治运动与社会经济建设的进程,则围绕着反帝防修、反对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主题展开,同时大力倡导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道德并进行研究宣传。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的松动,中国进入联合国,中西方关系的缓和,国内经济的整顿,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加,中国学者开始了解西方的社会政治,并出版了一些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的著作。这就为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总体看,与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形势相关,毛泽东时代由于政治学失去了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政治学议题与相关学科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主导性的理论框架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与革命理论及阶级分析的框架,政治学研究采取的主要是规范的思辨研究途径,具有更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因而也限制了政治学的研究视野和科学化的水平。 二、从建设政治走向治理政治的研究 1978年后,鉴于“文革”的经验教训,中国主动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坚决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路线,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战略,积极融入国际政治经济体系,谋求利用国际社会的资源,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随着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改革,以及对西方的开放,中西经贸往来与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成为中国政治改革的主导性任务。邓小平适时提出了中国政治学补课与建设的任务。他说:“我并不认为政治方面已经没有问题需要研究,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②此后中国政治学开始进入恢复和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政治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外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国内政治经济改革加速推进的形势下,我国政治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一方面,西方政治学术著作、教科书的译介,改变了我国政治学学术缺乏基础概念范畴和理论的局面,为当代中国政治学提供了基本的学科框架,并影响了中国政治学的概念范畴、研究内容、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促使中国政治学学术日益走向繁荣。美国五六十年代以来的政治学主流理论和分析方法以学术译丛的方式为国人所知、所熟,如政治系统分析、政治结构功能分析、政治沟通分析、国家理论、利益集团理论、政党理论、政治文化理论、公民社会与抗争政治理论、政治发展与现代化理论、政治制度理论、行为主义政治学、政治哲学、理性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各种不同的政治哲学与意识形态思潮等,对中国政治学的研究主题、方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国内政治学者基于中国和世界的实际经验,对这些理论和方法进行反思批判,力图建构符合我国实际的政治学理论。这对于学科初建时期的我国政治学的学术化与科学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适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推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国家建设,成为中国政治变革的主要趋势。与此相适应,政治学者积极投入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实践研究,力图为政治体制和国家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因此,政治改革的实践为政治学研究的深入提供了经验与现实的基础,政治学术研究又反过来推动着政治改革的进程。可见,邓小平时代中国政治学的研究,积极借鉴相关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紧密结合中国政治社会的现实,具有政策性和学术性并重、实践性与学术规范性结合的明显特点,从而推动了中国政治研究与政治改革的实践同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