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体系的形式主要是理论,理论的载体是知识。知识是人类总结归纳出的以经验、符号、概念、命题、范式和操作方法、程序、技能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具有真实性和文明导向性的人的认识;理论则是为证明、回答或解决特定问题依据一定的逻辑而建构起来的体系化的知识。因此检验一种学术体系发展的成效,基础是评判这一学术体系赖以建构的知识体系的状况;而任何一种促进学术体系更好发展的策略的设计,最终也必然要落实到作为这种学术体系载体的知识体系建构的改进和完善上。本文想把现有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构成分解为五个层次,并以此为尺度,评判中国政治学发展的状况,同时对促进中国政治学更好发展的策略的设计,提出一些建议。限于篇幅,本文只是提出观点和看法,但不对这些观点和看法做出详实的论证,也不讨论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应该关注的问题。 我认为,如果从功能上说,社会科学的总体知识框架主要是由五种类型的知识建构起来的,这五种类型的知识是:实证性知识、解释性知识、评价性知识、预测性知识和对策性知识。实证性知识是通过经验观察、调查、试验等方法获得的客观的知识;解释性知识是对事物发生、发展或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规律的揭示、阐释或说明;评价性知识是主体对客体对于自身效用的价值判断;预测性知识是依据经验、逻辑、数据或科学方法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概率上的预想或测定;对策性知识是为解决我们面对的问题而对方法、路径、手段、政策、制度等所做的选择或安排。在实际的学术研究和知识创造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们通常并不非常清晰、明确地依循着这五种类型的划分去研究学术和创造知识,而是或者把它们混杂在一起,或者有选择、有侧重地时其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进行研究和创造。但是从逻辑上说,如果人们要创造出一种比较完整且完美的理论体系,则这五种类型的知识之间通常会存在一种逻辑上的递进或层次关系,即前一项知识的获得,是后一项知识建构的前提。也就是说,实证性知识的获得是解释性知识建构的前提;解释性知识的获得是评价性知识建构的前提;评价性知识的获得是预测性知识建构的前提;预测性知识的获得是对策性知识建构的前提。不同类型知识自身的质量和他们之间所具有的这种逻辑上的内在联系,是作为知识体系的理论具有客观性、整体性、完美性的基础。 在实际的政治学学术研究中,我们通常把实证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评价性研究归类为基础研究;把预测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归类为应用研究。马克思在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而改变世界的目的是为了建设一个新的世界。马克思的这个思想在我国得到广泛的认同。依据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我们也可以把这两类政治学研究分别称之为解释性政治学研究和建设性政治学研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政治大国,从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开始就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政府对社会发展一直起着主导或支配作用,知识分子也多以从政作为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途径。因此中国虽然没有形成现代的规范意义上的政治学理论体系,但是中国却有非常丰富的治国理政的政治思想和实践,成为发展中国政治学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历史传统。在中国,规范的政治学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都是近代以来从西方引进的。新中国成立后,受当时的意识形态影响,在引进基础上形成的中国政治学尚未发育成熟就一度被中止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学科得到恢复,人才队伍逐渐成长壮大。与西方不同的是,在中国国情下,推动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力量,既有政治学专业工作者,也有主导中国发展的执政党及其领导人。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就是在这双轨驱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知识建构来看,当代中国政治学在五个层次的知识建构上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从实证性知识来看,传统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对西方学术思想这两种教条主义的理解都被打破,一度流行的“注经”式的治学方式也失去市场,“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中国实学传统得到恢复,在大至如何认识历史、如何认识西方,小至如何认识一次村民选举、如何认识一次协商会议等各种领域,出版或发表了许多秉持科学态度、运用科学方法、求实求真、客观描述的学术著作和文章。在解释性知识方面,中国政治学者在认识中国国情和超大国家的特殊性、当代中国“党和国家”这一复合型体制的形成与运行、中国改革的成功与发展趋势、中国政治体制对现代化运动及其所引发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所具有的适应性、协商性民主的成长与效用、执政党建设的方向与逻辑、价值观的地位与作用、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有说服力、有影响力的成果。在评价性知识方面,中国政治学在如何认识西方政治体系、如何认识传统社会主义政治模式与改革、如何认识全球化、如何认识治理及其在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中的地位、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如何认识中国政治的发展道路等问题上,都给出了符合实际的评价。在预测性知识方面,中国政治学对战争与和平、中国改革时序、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的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影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走向、信息化对国家治理和政治形态的影响等问题,都做出了经受住历史发展检验的判断。在对策性知识方面,中国政治学在国家政治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执政党建设、政权建设、公共政策设计、社会治理、基层民主、危机应对、国家统一、安全战略、城市改革和建设、城乡一体化、对外关系推进、发挥意识形态功能、反腐败、反贫困、生态保护、政治文化建设、国家认同、民族关系等与国家发展直接相关的领域,都提供了知识支持和决策参考。以上这些知识的产出,对中国政治学自身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