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的实业界、自然科学界、文学艺术界的世界级成就相比较,中国社会科学界应该自省,因为只有社会科学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最不匹配,至今我们还没有拿出具有世界影响的概念和理论。结果,我们习惯于拿“世界的”概念分析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以至于政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重要问题都让我们感到困惑。比如,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没有这一政治发展道路又将会如何?再比如,如何认识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常见的答案都来自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但是这一理论真的能够揭示真相吗?又比如,历史终结论为什么是错的?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其实在相当程度上是爱国主义)应该受到谴责吗?凡此种种,都需要在理论上澄清,但是中国现有的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都不能对这些问题给予很好的解释。 当实证研究开始主导美国社会科学时,1975年当选的美国社会学会主席刘易斯·科塞(Lewis A,Coser)在就职演说中说:科学至上主义的方法论必然导致“对重大的和根本性问题的忽视。然而,判断我们学科的最高标准将是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生活进程的社会结构的理解提供实质性启示。”①眼下,实证(the world of the becoming)研究(量化方法)的流行,使得我们离真相(实存,the world of the being)越来越近了还是越来越远了?要知道实证研究是为了验证既有的命题或者概念。如果命题和概念错了,量化研究就失去了意义。美国精英阶层一边倒地认为希拉里会当选美国总统,结果她却落选了,这就是概念错误前提下无比发达的量化工具失效的最有力证明。因此,如果理论的逻辑起点与历史逻辑严重背离,就需要修正乃至抛弃那种理论;理论解释力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也是产生新理论、新视野的节点。在对很多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认知上,研究者必须转换观察问题的视角,把一些大问题置于世界政治结构(世界政治体系)之下去认知,这样做必然会有不同的结论;而对世界政治体系的叙述又是建构自主性中国社会科学的起点。本文研究属于建立新结构主义政治学的工作。 一、国际社会科学中世界政治史的学科现状 世界政治史是世界政治体系演化的历史。但是,是否有一个关于世界政治体系演化的世界政治史学科?通过图书馆文献检索发现,只有一本60多年前出版的《近代世界政治史》②,其内容基本上是对各主要国家重要事件的描述,算不上世界政治史。中国的国际关系史类的教材和著作至少有10个以上的版本。国际关系史的上层或者说知识源头还应该有世界政治史,它是我们理解世界政治,尤其是理解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结构性前提。如果没有世界政治史作为知识背景而陷于各种观念、理论范式去看各国政治,尤其是观察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道路,必然陷于观念误区。 西方也没有系统的关于世界政治体系演化的世界政治史著作。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在其著作中甚至说“从来不存在一个真正的全球性的‘世界秩序’”,③。这种判断显然有违世界大历史的实际。被称为第一个国际政治理论大师的摩根索(Hans J.Morgenthau)的《国家间政治》④有点“世界政治原理”的味道,但还不能算是世界政治史,因为它讲的主要是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核心是如何建构权力均衡。近年翻译过来的芬纳(Samuel E.Finer)的三卷本《统治史》⑤,其实是讲各国政府的演化史,但各国政府间是什么样的联系,则付诸阙如。沃勒斯坦(Immauel Wallerstein)的多卷本《现代世界体系》⑥讲的是以资本主义为线索而形成的世界体系中的中心区、半边缘区、边缘区的演化过程,可以称之为资本主义扩张史。该书无疑与世界政治史有交叉,甚至有点世界政治史的韵味,但各主要国家的政制,以及文化主义上的世界政治结构却不是沃勒斯坦所重点关注的。也就是说,世界体系绝不是单线条的经济主义所能理解的,否则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些在经济上强大的国家却一夜之间“蒸发”了,比如苏联;更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些处于所谓半边缘、边缘地区的国家一跃成为发达国家,即进入核心区。在笔者看来,沃勒斯坦所讲的世界经济体系只是半个世界政治体系,因为世界政治体系是由经济主义、文化主义的互动所构成的制度主义式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结构与体系。更重要的是,世界体系并非一成不变,它因“玩家”(players)的不同而改变,比如中国的崛起就促使世界体系发生变迁。 也许是因为国外没有专门的世界政治史,中国国内才也没有这个学科。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社会科学并没有“中国”,几乎完全是“拿来主义”的思想,所以有人才说中国没有思想市场。建构一个社会体系性质的史学新学科,无疑要冒着巨大的知识风险,也有一些难以掌控的因素,比如世界政治行为主体的多元化。 世界政治史是学科性的,具有其内在的规定性。世界政治史的学科资源是什么呢?就规范性学科而言,最高一层的无疑是世界历史或者世界文明史,无所不包;第二个层次就是世界政治史(包括了世界经济史),其学科资源至少有国内政治、政治思想史和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等是第三个层次的学科。在这三个层次中,层次最高的属于元学科,是理解较低层次学科的思想与历史资源,失去第一、二层次的视野,关于第三层次学科的知识将可能是碎片化的、没有方向性的。比如,不认识世界政治结构及其性质,就无法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但是,元学科不能建立于空中楼阁,只能从提炼低层次学科的资源而来。只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第三层次的学科都能成为元学科的资源,这里的时间性,即时间顺序至关重要。一旦元科学依据特定的资源建立起来,其他的学科资源就很难进入元学科的结构之中,因为特定利益集团已经把持了元学科的话语权。这就是后发国家的学者在泛滥的西方理论、范式面前充满无力感的原因所在。尽管如此,后发国家还是得利用自己的“低层次”本土资源而推进自己的元学科建设,否则就只能永远处于他人话语权的掌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