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的编撰与写作并不简单地就是在内容上包含古往今来的政治思想,而是一种站在特定的理论角度上的对古往今来政治思想的体系性学理分析,其编撰目的并不是要把古往今来的政治思想展示在一个博物架上,而是要在一种新的角度上进行积极的学理性的知识拓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版本的通史性中国政治思想史著作都是一种特定理论角度的解读、诠释和分析性整理,都内在地体现了一种理论性学理诉求,也都包含着特定的逻辑化了的知识体系,服务于特定的目的。①一般来说,中国政治思想史领域的通史性著作大多较为简练,篇幅较大的著作也在百万字以内,但从民国时代产生的几部中国政治思想通史性著作来看,其学术个性均甚为鲜明,而鲜明的学术个性则主要根源于其所体现和包含的学理体系。各个版本的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的编撰,在某种程度上都以拥有特定的政治学知识为基本前提,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概念及观念体系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诠释和逻辑分析,简编性通史著作的个性多半来自著作人对政治的系统性看法。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与学习是否具有理论上的正当性与学理上的合理性,完全依赖于政治学知识体系的理论正当性与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类著作编撰史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中断,也就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其中,《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是一个标志性存在,在大陆地区的政治学界有相当的代表性。但是,刘泽华先生的研究方法却与徐大同先生有所不同。刘泽华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研究却并不是一种演绎性的推理路径,而是从有效解释活生生的中国历史出发,经验性地分析政治思想家的具体问题,立足于中国特殊的历史现象,整体性地理解和解释历史中的政治与政治思想,关注中国特定政治理论的阶段性与完整性,形成了中国政治思想研究领域的“王权主义学派”。②《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的编撰出版就是“王权主义”观点的详尽展示,呈现了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的另一种写法。本文以刘泽华总主编的《中国政治思想通史》(九卷本)的品读为基本线索,探讨一下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的写法与体例问题,就以归纳推理方法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政治理论形态的整体性解释、解读,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想法与建议,并顺带地谈谈研究方法与思想资料选择与解读方面的若干理论问题。 一、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编撰怎样体现“通史”之“通”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编撰的核心是追求和实现“通”,“通史”的理论价值与意义就在于“通”,而“通”则是相对于“隔”而言的。一般来说,政治思想通史编撰中的“隔”通常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编撰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论,既缺乏解释性的体系性理论话语,也不能发现和整理出研究对象自身所固有的特定的逻辑联系或关系,从而将政治思想通史编撰做成了流水账式的史料长编或概念的博物馆式罗列。第二是编撰者的理论割裂了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及内部有机联系,编撰者或者是从演绎性推理出发,以历史哲学的方式将思想资料挂在历史发展的线性延续中,并将思想资料标签化或脸谱化,忽略了特定时代中政治思想家的原始问题与原始话语的体系性解读,导致了研究与著述中的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产生了理论解释上的“隔”;编撰者或者不能正确认识政治、政治思想与历史运动的关系,或者不能正确充分地把握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思想的时代整体性,或者不能准确地解释不同历史时代政治思想在逻辑上的关联性,如此等等的原因都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通史的“隔”,或是割裂性的隔断,或是浮光掠影的搁浅。通史编撰突破“隔”的利器唯有求“通”,而“通”在政治思想通史编撰中则表现为理论通、时间通和空间通。所谓理论通,一方面是指政治思想通史的编撰必须有比较完整的理论话语体系为解释和分析的工具,缺乏完整系统的政治学理论话语体系及相关知识,就不能真正合情合理地理解和解释历史上的政治思想概念、判断与命题等;另一方面是指政治思想通史中的概念、命题与判断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必然关系或联系,不论是同一个时代的概念、命题与判断,还是不同时代的主流性概念、命题与判断之间,均存在着客观上的逻辑联系与关系,这种逻辑关联更主要地表现为民族性政治思想方式的完善与主流政治话语体系的日益成熟。③所谓时间通,就是指政治思想通史编撰要关照政治思想研究对象的历史延续性与思想存在的客观整体性,前者是说关注政治思想的历史起源及其最初的形态,而后者则是说要特别注重把握不同时代的政治思想主流与主题,在准确深刻地把握各个时代政治思想主流与主题的基础上,恰当地处理不同时代之间主流政治思想及主题话语之间的历史与逻辑联系。时间通既要求贯彻把历史发展当作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将不同时代之间的有机性历史联系充分揭示出来,又要杜绝目的论与宿命论的历史观,始终将历史发展当作是一个经验性的存在,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既是必然的体现,也是必然的补充。所谓空间通,就是指政治思想通史编撰要在一个给定的时代中贯通性地理解和解释时代思潮,注重主流概念、命题与判断等的整理与诠释,不仅要注重在不同的政治思想流派中求同、求通,而且还要能分析出同一个时代中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观点互补。空间上的通主要体现了历史发展中社会的有机整体性,这种有机整体性是社会所固有的,因而是历史真实地经验性地呈现出来的,在政治思想领域就表现为思想家原始的问题与命题,只要不忽略思想家的原始问题而对命题做过度解释,空间上的通并不难做到。思想的逻辑是社会发展规律与逻辑的集中呈现,因为思想史“以更直接更赤裸也更枯燥的逻辑形式来表现出必然”④,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的整体性逻辑展现了中国传统政治社会的内部规律与客观逻辑。 刘泽华总主编的《中国政治思想通史》(九卷本)在追求“政治思想通史”之“通”上有非常好的表现,其根本则在于编撰者有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解释中国政治思想的根本性理论观点,这个根本性的理论观点支撑着《中国政治思想通史》(九卷本)的宏观体系。《中国政治思想通史》(九卷本)的第一卷是宏观分析的综论,就中国政治思想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中国政治思想的一些通贯性或普遍性的特点、特质与概念、命题等的分析。第一卷在总体上勾勒了一个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的总体轮廓,并以王权主义的观点进行了通贯性的解释,在通史之通上使九卷本表现出了理论之通的可贵品质。九卷本的理论之通,首先就在于它在概念解释与框架理解上表现出了系统性的通透性强有力解释,提出了一个王权主义的总观点。这个观点立足于中国政治实践及观念的发展历史,注重思想与社会的互动,将政治思想的产生及逻辑架构溯源于考古发掘的最早文献资料,从而表现出了追求政治思想通史历史形态完整的诉求,这比仅仅从传世经典文献或春秋后期代表性思想流派开始的写法,更有利于表现政治思想通史在时间段上的完整性。王权主义的观点贯彻在《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的九卷本中还贯彻在编撰者追求政治实践、政治观念与社会历史的有机联系,中国社会的社会运行特点及其与政治权力的独特关系,决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政治治理传统及相应的政治观念。政治实践及政治观念一方面是特定社会运行体制的派生物,政治根源于社会,一定的社会形态及运行体制在根本上决定了政治的形态及相应观念,脱离特定社会形态及运行体制,就不能具体丰富而实事求是地理解和解释特定社会中的政治概念及观念体系;另一方面,一定的政治实践及政治观念也反过来自觉地影响甚至塑造了特定的社会形态及运行机制,政治权力在传统时代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忽略或低估了传统社会政治权力的作用与影响就不能准确地理解与解释传统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系列独特规定性。“考察中国古代历史,不可不留意于政治权力在古代社会中的这种特殊位置与作用。”⑤王权主义的观点还清楚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时代政治观念发展的主流,提出了要注重各个流派政治思想在主题与宗旨等上的相同、相通和互补,围绕着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发育,展示了不同历史时代在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发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发展史充满了围绕着特定主题的思想创造,每一次思想创造都是极大地丰富、发展和完善了王权主义的政治思想体系,而王权主义政治思想体系的完善和巩固则又反过来加固了政治权力支配社会的结果。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的理论通贯性表现在其发展的逻辑上,就是存在着一个超越性的主题与话语系统,既有效地维系了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根本性的时代之同、宗旨之通及内容互补,也展示了特定社会形态对政治观念等的刚性需求与要求,思想家们反复讨论和思想争鸣的焦点话题、核心话语及命题结论等也表现出了很高的重复性。这种跨越了不同时代的不同思想家之间的话题、话语、概念等的重复,实际上顽固地展示了跨越了历史时代的民族共性,展示这种政治概念体系及推理体系方面的民族共性,乃是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编撰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