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撰写有关阶级方面的文章,当时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是两种有着根本性差异甚至水火不容的不同研究范式。当时的理由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有着与主流社会科学根本对立的认识论前提和方法论。期间,笔者数度对自己在分析阶级问题上的内在逻辑做了重新思考和审视。①尽管笔者的研究范式依然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传统,不过,笔者已不再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是与“资产阶级”社会学内在不相容的一种综合性范式。② 笔者之前已论述过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一般性地超越于其社会学领域的主要竞争理论(尤其是韦伯主义社会学方法和主流的社会分层研究方法)之处,而本文,则拟论证如下一种观点: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所表现出的各种微观和宏观层面的不平等现象,不同的阶级分析方法,均可通过研溯不平等的因果过程而有助于形成对阶级更为全面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传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思想体系,因为它成功地找到了关系到诸多重要问题的真实机制,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垄断了对这些机制的所有揭示能力。因此,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学研究,应将马克思所确立的独特机制和其他所有与所需解释的问题相关的因果过程结合起来进行。③这也就是所谓的“实用主义的现实主义”已取代了“范式之争”。 为简而论之,下文将集中探讨与阶级分析相关的三类因果过程,其中每一类因果过程均联系着一个社会学分支理论。第一类方法基于个人属性和物质生活条件来划分阶级。第二类方法关注的是社会地位以何种方式使得某些人控制经济资源而将其他人排斥在外,即基于“机会囤积”(opportunity hoarding)来划分阶级。第三类方法根据支配和剥削的机制来划分阶级,在这种机制下,经济地位赋予了某些人支配他人生活和行为的权力。第一类方法为社会分层研究中所采纳的方法,第二类方法是韦伯主义的观点,第三类则与马克思主义传统相联系。 属性和条件 无论是在社会学家之间,还是在普通人当中,阶级主要是以个人属性和物质生活条件为依据来划分。诸如性别、年龄、种族、宗教、智力、教育、地理位置等的各种个人属性,对于我们可能希望解释的很多事情(如健康、投票行为和儿童抚养行为等)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的某些属性是先天赋予的,另外一些则是在生活过程中后天习得的;有些很稳定,而其他一些则依赖于一个人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可能随时间相应发生改变。在社会分层方法下,人们可通过所处的现实物质生活条件来分类,如:肮脏的公寓、舒适的郊外住宅和配有警卫的社区豪宅,赤贫、丰裕和奢侈,等等。因此,“阶级”刻画的是一些重要的经济特征,这些特征形成个人在市场经济中的机会和选择,从而形成各自的物质条件。阶级既不应简单地以其个人属性来划分,也不应以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划分;相反,应关注两者的内在联系。 根据这种方法,在经济发达的社会中,至为关键的个人属性是教育,但有些社会学家也加入了更多不易把握的特点,如文化资源、社会联系,甚至是个人动机。④当这些不同方面的属性和生活条件泛泛地类聚在一起时,所形成的这些类聚就称为“阶级”。这里,“中产阶级”是指称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有着足够的教育和金钱去过那种被模糊界定的“主流”生活方式(譬如,这可能包括特定的消费方式)。“上层阶级”则是指这样一类人,他们所拥有的财富、高收入和社会关系,可使自己远远超离“普通”大众的生活;“下层阶级”是指缺乏必要的教育和文化资源,只能稳定地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一类人。最后,“底层阶级”则是指那些生活在赤贫状态,并由于缺乏稳定就业所必需的教育和技能而被社会主流边缘化的人。 在基于个人属性的阶级分析方法中,社会学家们关注的中心是揭示个人如何获得那种规定着其阶级归属的特定属性。如果对于社会学家所在国家中的大多数人而言,获取经济地位和报酬的主要途径都是通过有偿工作的就业,那么,在这个传统下的研究重心,应是个人获得其文化、激励和教育资源的过程,这个过程影响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由于儿童时代的生活条件对于这个过程显然有着相当的重要性,因此,这种方法对先前所谓的“阶级背景”也就是获得这些个人属性的家庭环境,给予了非常的重视。图1以流程图的形式阐明了此类阶级过程的因果逻辑(如下所示)。
图1:阶级和不平等问题的个人属性分析方法 无疑,技能、教育和激励是决定个人经济发展前景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不过,这种研究阶级的方法所缺失的是,对个人地位的不平等或个人地位的关系本质的严肃考虑。教育决定个人所获得的工作类型,但为什么有些工作要“好于”其他工作?为什么有些工作能赋予极大的权力,而其他工作不能?某些人享有权力和财富,与某些人权力和财富的匮乏,二者是否有联系?与这一方法单纯关注个体地位归类的过程有所不同,其他两类阶级分析的方法则从考察地位自身的本质开始。 机会囤积 第二类方法关注的是“机会囤积”,这个概念与马克斯·韦伯的工作密切相关。在这一方法下,阶级是根据获得和失去某种经济机会来定义的⑤,就某些工作而言,要赋予其较高的收入水平和特殊的优越性,则对于那些任职者,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想方设法排斥其他人对这一岗位的觊觎。有时,这也被称为一种形成圈层化的社会封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作的获取受到限制。要做到这一点,方法之一就是设置一种让他人难以企及的任职资格限制。学历往往具有如下特征:高学历带来高收入,部分原因就在于高学历人群的供应有重要的限制。录取程序、学费成本以及低收入人群对于高额贷款的风险规避等,这些因素均阻碍着人们对高学历的获取,从而阻碍他们从要求这种任职资格的工作中获益。如果提高较低学历者的教育水平不需付出巨大努力,那么,它将降低较高学历者的教育价值,因为,教育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稀缺性。机会囤积机制如图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