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动员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与政治局势下,动员主体为实现特定的目的,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在网络虚拟空间有意图地传播针对性的信息,诱发意见倾向,获得人们的支持和认同,号召和鼓动网民在现实社会进行政治行动,从而扩大自身政治资源和政治行动能力的行为和过程。网络政治动员的主体既有体制内的权威当局或政治精英,也有体制外的挑战者或草根阶层网民。根据查尔斯·蒂利的政体模型,同一政体下的全体成员可以分为政体内成员和政体外成员。体制外成员一般是指处在地方和基层远离权力中心的民众,即所谓的挑战者(Challengers)或者草根阶层(Grassroots)网民。他们一般不具有通过常规的低成本的渠道对政府施加影响的能力。 一、自发性网络政治动员的虚实转化机制 完整的网络政治动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①:一是实——虚转化启动阶段,即现实社会中的政治事件②诱发网络政治动员,动员主体进入网络空间寻找目标群体,发布动员信息;二是网络空间符号化互动阶段,即动员主、客体以网民的形式在网络虚拟空间进行即时或者延时沟通与互动;三是虚——实转化完成阶段,即被动员了的网民回到现实社会以公民身份按照动员者的期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政治事件。由此可见,网络政治动员就是政治动员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空间的转化和联动,虚实转化是网络政治动员的核心机制。具体而言,网络政治动员过程中暗含着三层相互渗透的转化,如图1.1所示。
图1.1 网络政治动员转化机制与过程示意图 注:CM(the citizens in the material space)表示现实社会中的公民,NC(the netizens in the cyber-space)表示网络虚拟空间的网民。 (一)政治动员发生空间的相互转化,即现实空间→网络虚拟空间→现实空间 对某个地方的控制要首先控制空间,支配着空间的人可能始终控制着地方的政治,影响空间创造能力是扩大社会力量的一种重要表现和重要方式。例如,中国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就是避开敌人力量异常强大的中心城市,成功地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通过革命空间的战略转移,革命的力量得以保存、孕育、壮大。“只有通过创造空间才能征服空间”③,这一真理在网络社会并没有改变,只不过创造空间的尝试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地理空间,而转向了网络空间。网络空间(cyber space)是指“现有技术水平之下的互联网空间及其内部的互联网社会”④,它是现实空间的全息缩影。网络空间的浮现,使人类的实践空间真正成为“混杂的空间”(mixed space),“所有的空间——几何空间、物理空间、文本空间、社会空间、想象空间等——都可以向网络‘投影’。”⑤新的空间一旦发现,就会被政治殖民化,同时政治也被新空间所改造。网络空间的发现对挑战者、草根阶层来说具有政治性和功能性的意义。 政治动员能否被政府当局许可?动员如何才能得到相当规模的认同与响应?动员起来的资源和力量是否足够强大?对于挑战者来说,有效解决这三个问题,网络空间不失为一个首选的尝试。首先,政府对网络空间的控制相对有限、滞后,那些不受政府欢迎的动员起初未必就会引起政府注意。当动员发展到一定规模,即便政府察觉,迫于情势的压力,政府也不能仅仅通过删帖、屏蔽和断网等方式武断地处置了,而一般会谨慎对待。其次,互联网技术因其社会性特征⑥被称为“社会性媒体(social media)”,它是一个适宜交流的工具、平台、环境,它能够灵活而低成本地配合人们的集体行动:“在过去,少数动力十足的人和几乎没有动力的大众一起行动,通常导致令人沮丧的结果。……而现在,有高度积极性的那些人能够轻易地创造一个环境,让那些不那么积极的人不必成为激进分子而能同样发挥作用。”⑦但是,这并非是一种技术决定论,事实上,“并非互联网使人们希望自治,而是人们在寻找自治时选择了互联网。”⑧推动人们聚合的是动机,互联网只是传递现存动机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方式。“存在许许多多的小理由,但是正是这些小理由汇聚到一起,便成就了一个大变化:群体的形成现在变得如探囊取物般容易。”⑨这些聚合的群体将朝着共享、合作和集体行动的政治阶梯层层递进,政治效应随之如雪球般越滚越大。第三,这些虚拟串联起来的群体拥有强大的物质资源、智力力量,足以改写历史。但是,对现实空间的改造必须通过现实空间来实施,只有将网络空间里汇聚的巨大力量导入现实空间,才能形成足够的政治压力,打开政治对话的窗口,所以网络政治动员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空间。 (二)网络动员主、客体存在形式的转化,即CM→NC→CM 网络社会是公民和网民构成的“双元性社会”⑩,现实社会中的公民与网络虚拟空间的网民是网络社会个体的双元性存在形式。动员主、客体的存在形式包括肉体意义的身体和社会意义的身份两个方面。 你是谁?我是谁?我和你何以成为“我们”?他和他何以成为“他们”?突破与重构这些身份“边界”的活动,是人类结成或重组合作关系与对抗关系的最初根源。身份(Identity)是每一个人与他/她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关系。(11)身份是一个自我建构的概念,身份是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被赋形的。现实社会中各种社会特征在网络空间均可自主选择,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再造身份的机会,可以说“在互联网上你是自称的你”,而不管现实中“你是谁”。也许有人会认为在赛博空间我们没有身体也能驰骋,而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12)在网络空间“没有身体的身份”也是成问题的,不管虚拟主体可能成为什么样,都一直有身体的依附。在网络空间里,身体被“体现”形象期待的描述性代码所构建,并经由网民的想象而再现为具体而丰满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