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20(2008)02-0225-07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政治学抽样调查在逐渐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较高比例的无应答问题,而高比例的无应答可能导致总体参数估计的偏差(Estimates Bias)[1](第535-536页)[2](第178-179页)[3](第60页)。这里所说的无回答是指在抽样调查的数据采集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获得某个样本的任何一项回答或者无法获得样本对某个或某些个问题的回答的情况,前者称为单元无应答(unit nonresponse),后者称为选项无应答(item nonresponse)[4](第7,12页),包括“不知道”、“拒绝回答”、“没有答案”、“没有观点”等多种情况。 无应答问题对任何学科或任何形式的抽样调查都是一大挑战。目前,在社会科学抽样调查领域内,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市场研究等,关注无应答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以美国著名的社会调查刊物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为例,在1990-1994年间和1995-1999年间,专门研究无应答问题的文章分别占全部文章①的13%和15%,到了2000-2004年间,这方面的文章占18%。研究无应答问题在社会科学调查领域内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中国政治学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之后,开始逐渐应用经验研究方法来探讨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1990年以来,已经公开发表研究成果的、研究中国政治问题的、入户问卷面访式的概率抽样调查就有20多项。那么,中国政治学概率抽样调查中的无应答分布情况如何?它们都表现出哪些特点?它们是否已经达到不容忽视的水平?是否可能引起估计偏差?这些问题对于更精确地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中国政治和政治学理论问题非常重要。因此,本文将关注焦点集中在探讨中国政治学抽样调查中的无应答分布上面,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概览。 二、中国政治学抽样调查简况 本文将国外政治学期刊、中国学期刊、民意和社会调查期刊、国内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以及这几方面的学术著作纳入数据采集的范围,按照“中国”、“政治”或“政策”或“政府”、“调查”或“数据”等关键词进行全面搜索,并且对已经搜索到的相关研究中的参考文献进行“滚雪球式”的搜索查阅,多方位地采集关于研究中国政治的抽样调查信息。结果搜索到了20项已经公开发表研究成果的政治学概率抽样调查(请参见表1)。这些抽样调查的主题主要分布在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政治参与研究(包括参与意识、参与行为)、乡村选举研究、政治文化研究(包括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研究等)和政治精英流动等方面。
三、无应答的增长趋势和分布状况 在前文所列举的概率抽样调查中,单元无应答和选项无应答的比例均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在单元无应答方面,1990年史天健教授主持的政治行为调查的无应答率为9%,但是到了2000年,“世界价值观调查——中国部分”的无应答率已经达到25%,2003年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实施的“全国公民思想道德观念调查”(政治学论题为主),以及2004年实施的关于平等与公正问题的一项全国研究的无应答率均在20%左右。不仅如此,在城市范围内的研究中,无应答的比例增长更快,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立项的“北京社会经济发展年度调查”的无应答率从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年的25%,到了2004年已经增加到30%(请参见表2)。
在选项无应答方面,许多态度型测量指标的无应答比例也有比较明显的增长趋势。“世界价值观调查”中,1990、1995、2000年三波调查中都包含的相同变量有114个,排除其中的关于受访人年龄、性别、职业等人口学变量,剩余95个变量中,有74个变量的无应答率在每一波调查中都有所增长。1995年和1990年相比,这95个变量的无应答率平均增长幅度为1.6%,2000年和1995年相比的增长幅度为3.2%。只有10个变量在1995年的无应答率低于1990年,有13个变量2000年的无应答率低于1995年。表3列举了一组政治学态度性问题的选项无应答率,可以看出,这几个变量的无应答率都有大幅度的增加。 在其他学者所进行的调查中,选项无应答率也在近几年居高不下。史天健教授主持的1990年政治行为调查和1993年政治文化和政治参与调查中,有一组关于政治参与意识的测量指标,其选项无应答比例都超过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