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庇护主义? 庇护关系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初级关系,很早以前就存在于人们的社会交往之中。只要出现资源稀缺和地位不平等,就有可能形成庇护关系。例如,传统农业社会中存在着庇护者与被庇护者之间的等级关系,这一关系涉及庇护者向被庇护者提供基本的生产资料,而被庇护者向庇护者回报以经济资源、服务(如租金、劳动、谷物)以及社会服从、忠诚等。庇护关系体现了一种特定的社会交换的逻辑,即庇护安排是一种非对称的但却是互相有利的、公开的交换方式①。 最初,庇护关系只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换关系,随着人类社会边界的扩张和政治社会的兴起,庇护关系从一种庇护者与被庇护者之间有限的、人际的、半制度化的双边关系延伸到更为广泛的社会和组织领域。庇护关系随即发展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安排,成为一种重要的秩序模式,它构造了资源流动、权力关系、交换关系以及它们在社会中的合法化②。作为一种重要的规范制度秩序的模式,庇护主义这一概念逐渐引起了当代社会科学的注意。20世纪50年代,庇护或庇护主义概念在社会科学中还处于边缘的地位,但是,随着现代化和发展研究的兴起,庇护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开始成为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关注的对象,分析的范围也从传统社会扩展到了现代社会,从落后的非洲、东南亚社会扩展到整个世界。在最近的政治学研究中,庇护主义这一分析工具被广泛运用于当代民主生活的实践,以剖析政治活动尤其是选举过程中政治家、政党与选民之间的非正式互动,特别是用于分析非正式政治过程。 按照斯各特的经典定义,庇护关系是指一种角色之间的交换,可以被界定为一种涉及双边的工具性友谊关系的特殊情况,其中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人(庇护者)使用自己的影响力和资源向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被庇护者提供保护和利益,被庇护者向庇护者提供一般性的支持和帮助(包括个人服务)作为回报③。庇护关系通常在地位、财富和影响力不平等的双方之间形成,庇护关系的形成和维护依赖于双方之间互相交换物品和服务。然而,这种交换过程中涉及的物品和服务是不相当的。在一种典型的庇护交换活动中,较低地位的行动者(被庇护者)得到那些有利于自己的物质和服务,而较高地位的行动者(庇护者)获得的回报相对无形,例如个人服务、尊重、服从或忠诚,或者一种直接具有政治性质的服务如投票。 尽管庇护关系通常用于描述一种双边关系,但它并不排除中间方或经纪人的存在。因为庇护关系不一定是双边的、单方向的,它也包括一种多边互惠的网络,其中可以涉及多个交叉的交换关系。根据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一些庇护者在另一种庇护关系中可以成为被庇护者。这样,在庇护关系结构中就有可能出现一种庇护者——经纪人——被庇护者的三边结构。经纪人在庇护者与被庇护者的间接交换中作为桥梁,虽然无法控制交换的内容,但可以影响交换的方式和结果。在更多的情况下,经纪人本身也加入庇护关系结构而成为其中的一方,作为上一级的被庇护者和下一级的庇护者。经纪人拥有自己的资源,拥有一定的权力,可以向社会底层群体提供庇护,同时又将社会底层群体及其资源转化为自己的资源,从上一级的庇护者那里获得恩惠。因此,经纪人通常可以利用自己并不拥有和控制的资源进行交换。例如,十七世纪法国社会中地方省的显要人物和近代以前中国乡村中的士绅就是典型的经纪人,在地方社会与软弱的中央政权之间,在边缘的乡村社会与国家官僚之间扮演了一种极为重要的中介角色。 斯各特指出④,西方学者在分析传统社会的政治发展时,曾主要依靠两种合作或冲突的模式。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水平方向的阶级冲突模式,该模式对于解释殖民地国家中较发达地区的冲突以及农村地区发生巨大变迁而出现的大众革命时具有一定价值。但是,当大多数政治团体的形成超越了阶级标准,或者名义上以阶级为标准但实际上却是在种族和宗教基础上建立组织,有时甚至就是简单个体的组合,此时阶级分析模式的价值遭受到了质疑。第二种模式强调初级情感的纽带,如种族、语言和宗教,而非水平方向的阶级联系。由于更能够反思自我认同,该模式有助于解释较孤立的归属性群体之间进行互动或发生权力争夺时产生的张力及冲突。但与阶级模式相似,这一模式也主要是一种冲突模式,对于分析不同属性的文化群体之间的敌对状态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如果解释族群政治或群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就无法提供给我们更多的分析价值。 在分析了两种模式的不足之后,斯各特针对东南亚地区社会的现实,提出了从人类学中借用庇护主义概念及其理论,这一模式对于理解非正式权力集团、以领导人为中心的派别政治以及存在工具性关系的政治过程具有积极意义。庇护关系的基本形式是一种非正式的结构,其中包括提供保护和恩惠的强势人物,以及提供忠诚和个人服务作为回报的追随者。该模式不仅适用于分析传统社会的村落等地方层次,而且适用于现代制度如官僚机构和政党组织,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充斥着这样一些非正式的结构。这对于我们理解为什么这些国家的官僚权威更多地依靠个体追随者和官僚系统的外部联系而不是正式职位,以及政党看起来更像是一些重要人物及其追随者的汇聚地而非利益综合的舞台,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政治生活中,庇护关系或庇护主义通常被描述成政治家们向村民或选民提供物质好处以获取政治支持。这种交换既可能发生在传统庇护主义关系中面对面的交往,也可能发生在选民与政党、官僚机构或国会议员之间的制度化关系中。在近年来国际社会的政治学研究中,庇护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在政治和经济现代化研究、政治一体化、资源和权力分配、新权力精英的吸纳、核心和边缘关系、政党组织、帝国主义、依附论、新殖民主义、官僚政治中的派别冲突、利益表达、腐败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其中,学者们运用庇护主义这一分析模式最普遍的领域当属政治发展、政党政治(或选举过程)以及政治腐败领域。 二、政治发展与庇护主义 20世纪60年代,学者们在研究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和政治发展时发现,在这些国家建立民族国家和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那些被看作是传统的因素并没有消失,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如庇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国家的形成和政府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