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确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标志着我国在实施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不仅具有明确的行动纲领,而且有了具体的行动步骤。可持续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必须通过认真的分析研究,针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中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取向选择。 一、可持续发展的客观性和战略性 可持续发展是基于自然资源基础对于经济发展的长期支持能力而制定的发展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客观必然性已为世人普遍接受,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现代生态学的观点认为:人作为主体,其生存和繁衍,必然而且只能依赖于自然环境这个客体,但另一方面,人类又是自然环境中的一分子,其生命活动每一部分都自然融入该客体之中,并作为主体影响,改变和维持着该自然环境系统。因此,人类可以保护和改善自然,又可能损害自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激增,人类破坏自然的能力,远远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构成了对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将直接影响到人类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既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愿望,又不破坏自然,并使其能持续地供给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所需。就要求我们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好发展与限制的矛盾。世界已普遍公认,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战略,人类生存发展的唯一途径。 (二)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状况,决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整体情况看,我国的经济还很落后,属于高消耗低效益型,工业化的任务还很繁重,又是人口大国,与此密切相关的资源、环境问题相当严重。我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面临着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这就决定了我国今后的发展道路,唯一的选择是把近期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科技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保持经济有较高速度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综合和持续利用,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并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留下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生态环境。 (三)可持续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生活质量包括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属于自然方面的,如环境的清洁优美;属于社会方面的,包括:居住条件、社会服务设施,教育与医疗保健状况,社会秩序良好与否等。生活质量只有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提高,要提高生活质量只能持续的、分阶段进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这就要求通过资源配置结构的调整,力求做到资源配置合理,使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资源有可能在资源总量为既定条件下通过资源配置结构的调整而增多,这就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矛盾,保证每个新增的人口同原有人口一样,能够获得并维持一定的生活质量。 二、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1978年以后,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在实事求是的探索中推进的新阶段,这段时间,我国的经济发展保持了9%的增长率。无论从发展规模和发展的速度看,这 都是创世界历史纪录的。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确实遇到许多制约的因素和矛盾,这些因素和矛盾相依相存地互相作用着,既推动着,又困扰着社会的发展,突出的表现是: (一)人的因素 (1)人口数量的控制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基数大,增长快。解放初期仅5.5亿人口,到1995年已达1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目前,每年净增人口约1500万,据此估算,到下世纪中叶将达到15—16亿的人口高峰。人口膨胀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沉重压力。迫使国家每年不得不拿出新增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用来满足新增人口的生活需求;同时也对资源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 (2)人口老龄化问题。目前,我国退休年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0%左右。二三十年以后,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期的人群进入老年退休年龄,而70年代以来生育迅速下降后出生的人处于劳动年龄。那时,较少的劳动者必须支持较多的退休工资领取者的现实,必然使现收现支退休工资制度无法运行。据有关资料测算,下一世纪中叶我国达到现行退休年龄(男60岁,女55岁)以上人数将占总人口的35%。即使将男、女退休年龄都提高到65岁,2050年时平均每2.7个劳动者(15一64岁)必须支持一位65岁及以上的老年退休者。而目前是平均每12.5个劳动者支持一个65岁及以上老人。目前在不少地区许多经济效益欠佳的单位,拖欠退休工资已成为极普遍的现象。 (3)人的素质问题。人口资源的主体是人力资源,其核心是人才资源。现在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一方面将持续“劳动力充分供给”的态势;另一方面,深层次的矛盾又是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低素质劳动力严重过剩,高素质劳动力奇缺,造成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性饥渴”。但提高人的素质任务却异常艰巨,仅从树人之本的教育来着,本世纪末只能基本做到消灭青壮年文盲,相当多的人口还只能受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普及要到2010年左右,而使大部分国民享受到高等教育当然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换句话说,作为发展主体的人自身素质首先要持续发展。 (二)自然资源因素 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部分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制约着可持续发展的速度。我国号称为一个“地大物博”的资源大国,但按人口平均则是个资源“小国”。有关资料表明,在涉及到人类基本生存的主要资源中,我国的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2%,重要矿产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有10种矿产探明储量不能满足“九五”发展计划要求。不仅人均资源拥有相对短缺,而且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例如,长江以北的耕地占全国的63.9%,而水资源仅占17.12%。又如,近80%的能源分布在西部和北部,长江以北的煤炭和石油分别占全国的75.2%和84.2%,而工业和能源消耗却集中在东部和东南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