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账”: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民思想顾虑的缓解  

作 者:

作者简介:
常明明(1974-),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经济史(武汉 430073)。

原文出处:
中国农史

内容提要: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在运动过程中,各阶层农民呈现各异的心态。在面临入社时,先进群众积极性虽高,但多数带有很大的盲目急躁情绪,表现为热情高,办法少;中间群众口头赞成,但心怀疑虑;觉悟差的群众则误解很大,心里害怕,口里不敢讲。土地按什么标准评产、耕畜农具入社如何补偿、劳动力底分的评价、土地劳动分成收益比例等,是入社过程中各阶层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入社后农民则主要关心合作社能否增产,自己能否增加收入。针对农民不同的顾虑,党和各级人民政府,一方面通过广泛的思想动员,另一方面结合小农经济的特点采取反复“算账”等方法,逐步打消了农民的思想顾虑,获得了农民对合作社的认同,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2 年 03 期

字号:

      农业合作化运动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关于农业合作化的研究,已深入其方方面面①。但亦有一些问题的探讨尚欠深入,如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农民思想动员即是如此②。改变个体的分散的小农经济为集体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件十分复杂的艰苦工作,既要适应小农经济的特点,又要积极改造小农经济。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中共中央要求贯彻“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即要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依照农民的觉悟程度,除用合作社增产、社员增收的实例教育农民之外,还要对农民进行思想发动,反复说服,使农民真正认识到合作化的好处,做到“口愿心愿,人人自愿,全家自愿”参加合作社。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过程中,农民报着何种心态,心存哪些顾虑?在思想动员中,各级人民政府和骨干分子采取何种方法和手段来消除农民的思想顾虑?本文拟以中南区③为中心,对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④农民的思想动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揭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复杂面相。

      一、从个体经营转向集体生产过程中农民的心态与顾虑

      土地改革后,农村阶层呈中农化发展趋势,如从中南区豫、鄂、湘、赣、粤5省31个乡11953户的调查情况来看,截至1953年底,已有约占全区农业人口1/4的地区(即河南的近全部地区,湖北的经济作物区,广东的部分沙田区与经济作物区),中农已占农村总户数的70%以上;约占全区农业总人口1/2弱的地区(鄂、湘、赣3省的绝大部和广东的一部分),中农已占农村总户数的50%以上;另有约占全区农业人口1/4强的地区(主要是广东及湖南、江西的少部分地区),上升最慢,中农占农村总户数的40%~45%。但贫农仍占一定的比重,河南占总农户的16%,湖北、湖南、江西3省占33%,广东占39%⑤。但从1953年豫、湘、鄂、赣4省贫农、中农两个阶层户均占有的生产资料来看,贫农户均占有犁、耙、耖、大车、水车分别为0.15件、0.36件、0.13件、0.26件、0.01件,中农户均占有分别为0.77件、0.63件、0.27件、0.06件、0.41件⑥。上述主要生产资料贫农、中农户均占有均不及1件,反映出当时的农业生产力落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贫困农民客观上存在互助合作的需求。

      1953年底,随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农村的广泛宣传及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开展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大生产运动成为当时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经过总路线教育之后,一部分农民热情高涨,积极表现愿意走“新道路”,他们说:“眼睛亮了”“有了奔头”,积极要求参加互助合作,许多互助组要求转社,垮了台的互助组也重新恢复起来了,退坡的积极分子又积极起来了,这是粮食统购统销运动后,农村情况的基本方面。但另一方面,由于个体农民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的限制,对社会主义一时很难完全正确地理解,总路线的宣传也不是一次“大张旗鼓”就能做到家喻户晓;又由于中南区互助合作发展较晚,基础较弱,互助合作的具体政策和具体做法,在干部和群众方面,都不很熟悉,因而农民在接受总路线教育时,虽然表现为热情拥护,但其思想情况又是错综复杂的。先进群众积极性虽高,但多数带有很大的盲目急躁情绪,表现为热情高、办法少,想走“新道路”,不知怎样走法,迫切要求予以指导;中间群众口头赞成,但心怀疑虑,向往“过渡”又怕“过渡碰了石头”;觉悟差的群众则误解很大,以为社会主义是“一拉平”,共同上升是“等齐上升”,合作就是“合大锅”,心里害怕,口里不敢讲,在少数农民中还出现了大吃大喝,杀猪杀鸡破坏生产的现象⑦。具体来看,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不同阶段,农民具有不同的心态与顾虑⑧。

      (一)入社前农民的心态与顾虑

      湖南省9个典型乡1954年的调查材料,较为细致地刻画了面临入社时各阶层农民各异的心态,该典型材料可反映当时农民普遍的心态和顾虑。

      贫农,由于经济地位困难,他们对走合作化道路表现出积极坚决的态度,根据其各户主要成员的觉悟程度看,对入社表现积极热情的共计632户,占本阶层户数(1008户)的62.7%;要求入社,不很积极的376户,占本阶层户数37.3%。不很积极的农民,大体可分为如下三种情况:一是人多劳力少,或主要劳力病残,家底亏,生活困难较大的户,他们从内心来说是迫切希望入社解决困难的,但“顾虑入社别人不愿吸收”“怕入了社得不到照顾”“怕负担不起股份基金”等,因而感到对入社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属于这种情况的有254户,占本阶层户数25.20%。二是少部分老弱孤寡户,他们平日生产生活上的困难靠亲友帮助解决,感到入了社,靠社员照看,倒不如仍靠亲友稳当些,因而表现有些犹豫。类似这种情况的有75户,占本阶层户数7.44%。三是某些过去曾从事不正当职业(如兵痞、流氓等),本身劳动习惯不好的有47户,占本阶层户数4.66%。

      新下中农,土地改革后虽然经济地位亦有较大改善,但耕牛、农具尚缺,在生产上还存在一些困难,生活上亦不富裕,因此他们一般均积极要求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对入社表现积极热情的有586户,占本阶层户数(928户)的63.15%;表现一般的有267户,占本阶层户数的28.77%;表现还要“看一看”的有75户,占本阶层户数8.08%。上述表现一般的户主要是对合作化的政策缺乏了解,一般经过深入宣传教育后是会积极起来的。表现还要“看一看”的,其中,有68户(占这类户的90.67%)是由于兼营其他职业,怕入社不自由;有7户(占这类户的9.33%)则是某些尚未丧失劳动力的年老单身汉,他们感到个人安闲自在,怕入社受牵累。

      老下中农,这些户大部分是原家底薄的户(主要是佃中农),也有部分则是因遭受变故而亏累的户,他们占有土地虽较贫农多,但缺乏生产资金,有的还缺耕牛农具,因此,一般对走合作化道路亦表现积极拥护。在合作化运动中表现积极的有242户,占本阶层户数(370户)的65.41%;不积极的128户,占本阶层户数的34.59%。不积极的主要是如下三部分人:一是田多、劳力缺的,对政策仍不够了解的110户,他们一方面想入社,感到不入社自己田作不了,但另一方面,考虑入社要以劳力为主分配收益,怕自己会减少收入。二是过去劳动习惯不好的10户。三是资本主义思想严重的(如囤粮、放债等)受到了限制,仍对政府不满的8户。如长沙县草塘乡中农胡凤楼问干部:“中农入社到底是不是吃亏。吃亏,你说句实话,不吃亏,你也说句实话。”一般对入社有四怕:“一怕入社耕牛农具折价低;二怕动员要多投资;三怕减少收入;四怕不自由”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