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①,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美好社会理想。从先秦诸子百家倡导“大同”“仁爱”“民本”“小康”的传统理念,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精准扶贫的伟大实践,这背后都蕴含了中华民族对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向往和追求。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一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2月25日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标志着中国如期高质量完成了第一个“百年目标”,正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 中国历来是个农业文明古国和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国贫困群体的主体,中国能如期消除贫困主要得益于农村减贫的决定性成就。建党初期,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所以中国的贫困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一种农村贫困现象,贫困治理的任务主要集中在农村。城市贫困人口相对农村较少,治理难度也较小,城市贫困治理主要以“三无人员”②为帮扶对象,治理手段以社会救助与政策兜底为主,减贫途径和减贫模式较为单一。为此,本文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演进历程,主要探讨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并且,回顾与总结党领导人民战胜农村贫困的奋斗历程和经验,既可以深刻认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历史脉络,也有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创新与发展。不仅可以读懂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渊源,而且可以深刻领悟消除绝对贫困后,中国减贫思想与理论的演进方向与未来重点,以期为国际减贫贡献中国智慧。 一、中国战胜农村贫困的百年历程与减贫成就 中国减贫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减贫成效突出、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③的国家。相关研究表明,从1990年到2011年,全球极端贫困人口从19.2亿下降到10.1亿,减少了9.1亿,其中6亿多来自中国,中国在此期间的极端贫困人口减少数量占全球减贫数量的2/3(胡联等,2017)。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④,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实现了绝对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从温饱走向了全面小康,积累了丰富的减贫经验。为此,回顾中国战胜农村贫困的伟大成就,需要将建党、建国、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4个重要历史时期串联起来考察,进而厘清中国战胜农村贫困历程中承继创新的理论思想和发展逻辑。 (一)1921-1948年:初心与使命驱动下的革命式减贫阶段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党始终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主要目标和任务。100年前,中国还处在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当时穷困潦倒的悲惨境地,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国内外发展形势,明确了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废除长期剥削、压迫和奴役人民的封建制度的革命目标,肩负着领导人民群众改变穷困潦倒的制度环境、战胜贫困的历史使命。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基础,秉承“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发展”的初心与使命,为减少农村贫困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经济和民生政策,形成了早期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减贫思想。 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清楚地认识到农民的土地问题是解决中国农村贫困的根本问题,逐步形成了通过帮助农村人民发展生产的方式,改善农村贫困大众的生活。土地是农民主要的生产资料,党领导人民在井冈山地区和敌后根据地通过废除封建土地制度,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推翻地主所有的土地制度,建立起了农民所有的土地制度,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发展的积极性。1928年5月至7月,边界各县掀起分田高潮,年底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4月,又制定和颁布了《兴国土地法》,毛泽东同志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1931年2月,毛泽东同志又修改《井冈山土地法》中关于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的规定,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本书编写组,2021)。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轻徭薄赋,践行了“耕者有其田”的理念。这个阶段实行土地革命符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也是解决农民吃饭生存问题的正确选择。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行的土地革命政策,彻底铲除了封建性的地权与财权,从基本制度上保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当时的农民脱离地主的掌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自我贫困,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实现繁荣富强扫清了障碍,为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根本的政治条件。这个阶段的减贫思想,一方面体现了“人民利益”优先的群众观,并确立了让人民当家做主作为彻底消除贫困问题的制度前提;另一方面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减贫思想的求真务实,根据当时农村贫困发展现状,抓住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土地问题的关键,带领人民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和发动边区人民参与劳动和生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的温饱与生存问题,为早期的减贫救济工作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