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项”建设项目对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贡献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学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836。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史研究

内容提要:

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实施“156项”建设项目,对当代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它启动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模式;促进了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打下了改革开放的工业化技术基础;奠基了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能源工业、制药工业等基础工业体系;催生了航空工业、航天工业、船舶工业、电子工业、兵器工业等国防工业体系;形成了全国若干重要的工业基地。“156项”建设项目是中国建成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奠基石,是后发国家推进工业化发展的成功案例。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1 年 05 期

字号:

       一、引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①工业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起,在确定自己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目标的同时,也确定了自己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奋斗的目标。②

       从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走上了漫长的工业化道路。美国在1955年、德国在1965年、日本在1972年、韩国在1995年分别完成了工业化。

       中国的工业化却起步很晚。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但1895年后近代工业才真正有较大规模的增长,比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晚了100年。民国时期,中国也兴办了一些现代工业,但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工业基础薄弱,尚未形成工业体系。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会议的讲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③

       “一五”时期,中国以苏联援助的“156项”建设项目④为核心,以限额以上921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重点,掀起了大规模工业化浪潮。⑤1969年“156项”建设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加上陆续投产的限额以上建设项目,中国史无前例地发展出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的雏形。经过70余年的奋斗,目前中国成为全球唯一的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全产链国家,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⑥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2020年中国已基本上实现工业化,2035年将全面实现工业化。

       回首当代中国工业化历程,“一五”时期“156项”建设项目无疑是勃兴的源头。这些建设工程使得中国在能源、机械、原材料、化学等基础工业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在国防工业现代化道路上跃上新的台阶。“156项”建设项目,是当代中国工业化的奠基石,是中国经济建设史上的里程碑。“156项”建设项目相关企业在60余年的发展中,有的重组,有的改制,有的关闭,目前还存在100余家,在各行业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156项”建设项目对当代中国工业化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应该如何客观评价其历史贡献,这是学术界应予以明确回答的问题。

       二、“156项”建设项目的研究状况

       工业化是学术界历久弥新的研究课题。⑦“156项”建设项目在当代中国工业化历程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因为各种原因,学术界对“156项”建设项目的研究比较薄弱,学术成果较少。对于“156项”建设项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考证“156项”建设项目确立与建设过程。董志凯详细考证了“156项”建设项目确立的过程,指出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最终实施完成是150项。⑧董志凯、吴江在《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著作中,更加详细地叙述了中国确定“156项”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实施过程与建设效益等问题。⑨

       探讨“156项”建设项目中的技术引进。张久春分析了“156项”建设项目中苏联向中国转移工程建设与技术的特点,认为“156项”建设项目为新中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骨架,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现代技术体系。⑩张柏春、姚芳、张久春在《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一书中,详细论述了“156项”建设项目中苏联向中国转移技术的情况。(11)张培富、孙磊认为,中国成规模地转移了苏联工业领域特别是重工业领域的技术,奠定了新中国工业技术的基础。(12)王奇认为“156项”建设项目使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到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13)

       分析“156项”建设项目的资本形成问题。唐艳艳认为,当时中国政府采取了计划管理的办法来主导资本形成。(14)威廉·霍利斯特认为中国通过实施“156项”建设项目,提高了工业产品质量和工业生产能力,但也出现诸如管理者、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数量远远跟不上工业发展需要,并且农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过快等问题。(15)乔尔·格拉斯曼认为“156项”建设项目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导致中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16)

       评价“156项”建设项目在中国工业发展中的作用。唐艳艳认为,“156项”建设项目使中国工业生产能力获得巨大增长,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17)陈夕认为“156项”建设项目是中国工业化历史上坚实的第一步,促进了工业化。(18)胡伟、陈竹认为,“156项”建设项目是中国首次借助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历史性实践,是中国工业化快速向前推进的起点,奠定了工业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19)阿吉特·辛格认为“156项”建设项目奠定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基础。(20)德怀尔分析“156项”建设项目在煤矿现代化、机械化中的重要贡献,认为煤炭工业企业通过铁路与钢铁工业重镇相连,共同驱动了工业生产基地的形成和发展。(2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