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理论学科视野下的中国艺术史体例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梁冬华,文学博士,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

原文出处:
东南学术

内容提要:

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之后,艺术学理论学科视野下的艺术史体系构建成为学界的热点。中国艺术史著述具有三种编撰体例:一是美学观念体,即以美学观念作为艺术史写作主线,对每一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进行美学风格、美学思潮等的整体概括,形成一部美学观念演变史,以李泽厚《美的历程》为代表;二是艺术思潮体,即以艺术思想潮流作为单位撰写中国艺术的发生、发展、演化历程,艺术思潮包含审美性与历史性两个维度,以刘道广《中国艺术思想史纲》为代表;三是门类拼盘体,即以每一历史时期为单元,梳理此时期内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各艺术门类的发展演变,形成一部综合艺术史,以李希凡主编的《中华艺术通史简编》为代表。中国艺术史的编撰体例,应是多元和开放的,如此方能推动和深化中国艺术史学科发展。


期刊代号:J0
分类名称:艺术学理论
复印期号:2019 年 05 期

字号:

      自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之后,艺术学理论学科视野下的艺术史体系构建成为学界的热点。通常,人们把“艺术史”这一称谓用来指称以绘画、书法、雕塑等造型艺术为主体的美术史。此用法实际是由19世纪上半叶“艺术”术语和“艺术学”“艺术史”学科自西方译介进入我国之后,术语的混用和西方艺术史学科传统等多种因素掺杂在一起而形成的。然而,随着2011年艺术学门类提升,其下的“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从“史、论、评”三足而立的学科结构出发,亦提出了大力发展艺术史的主张。需要区分的是,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艺术史,并非通常所说的美术史,而是涵盖了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多艺术种类的大艺术史,具有跨门类、普遍性的特征,也被称为跨门类艺术史、一般艺术史等。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艺术学理论类”下设“艺术史论”本科专业。2014年底,《文艺理论研究》推出“通向中国式艺术史学科”专栏,刊发了三篇文章多角度探讨如何建设“带有普遍性的艺术史学科”,①即艺术学理论学科视野下的艺术史。2018年6月,南京艺术学院举办“边界与跨界:2018年艺术史学科发展”学术研讨会,虽然与会的部分美术学学者提出了质疑与非难,但大部分专家仍肯定了艺术学理论下艺术史的合法性,并广泛讨论艺术史体系构建的方法、内涵等。显然,通过这一系列文件、论文专栏、学术会议等,足以见出当前艺术学理论学科视野下的艺术史建设的热度和迫切性。

      本文回应了学界的艺术史研究热点,着眼于中国艺术史编撰体例研究,以李泽厚《美的历程》、刘道广《中国艺术思想史纲》、李希凡主编的《中华艺术通史简编》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艺术史文本为案例,探析其艺术史观及写作方法,从而归纳出美学观念体、艺术思潮体和门类拼盘体等三种体例,为更多的中国艺术史写作提供范例和参考,助力我国艺术史学科的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探讨的“中国艺术史”具有以下学科内涵:其一,在学科属性上,中国艺术史是以现代学术分科体系和知识话语建构起来的现代形态的艺术史,而非中国传统点评式的艺术史;其二,在学科对象上,中国艺术史涵盖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多个门类艺术综合体系,属于艺术学理论学科视野下的艺术史。

      而艺术史体例,则是艺术史家撰写艺术史时所采用的一种记述历史的线索。凭借这一线索,艺术史家将历史长河中庞大零散的艺术作品、事件、人物进行有序地排列、串联,形成一部暗含着一定的审美趣味或价值取向的艺术发展史。可以说,不同的艺术史体例,体现了不一样的艺术史观,亦构建了形态各异的艺术史文本。

      一、中国艺术史编撰体例之一:美学观念体

      美学观念体,是艺术史编撰的一个重要体例。在此体例中,艺术史家以美学观念作为编撰艺术史的主线,对每一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进行美学风格、美学思潮等的整体概括和总结,并将这些美学风格和思潮按照其形成的时间先后次序进行连接、贯通,形成一部建立在艺术作品之上的美学观念演变史。代表性艺术史文本有黑格尔《美学》、李泽厚《美的历程》等。

      以美学观念作为体例的艺术史文本,源自西方艺术哲学的学术传统。18世纪中叶,法国学者巴托重新界定了“艺术”的内涵,“将以愉快为目的的美的艺术与机械艺术分开,并列举美的艺术为:音乐、诗歌、绘画、雕塑、舞蹈”。②这一“美的艺术”,便是日后被学界广泛使用的现代艺术体系。由于此艺术体系具有“美的”“愉快”等特征,关于艺术的研究自然被人们划归到美学学科内,形成艺术哲学的研究传统。19世纪40年代出版的黑格尔《美学讲演录》(国内现通译为《美学》),开篇便强调,“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③黑格尔的话语,道出了当时学界将美学研究等同于艺术研究的通行做法。深入来看,此等同实际给艺术研究设定了以理论性、宏观性、整体性为见长的美学研究路径,使当时的艺术研究更注重艺术面貌的总体性、普遍性概括而忽略了艺术体系内部的个体性、特殊性,这也为在此学术语境中产生的、以美学观念作为写作维度的艺术史体例,埋下了重普遍而轻特殊的先天不足。

      黑格尔《美学》,可谓西方艺术哲学传统中美学观念体的艺术史范本。在《美学》中,黑格尔秉承“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美学观,将美视为作为艺术内容的理念与作为艺术形式的形象二者的结合。同时,由于理念与形象之间不平衡的发展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衍生出了不同类型的美,如原始阶段形象大于理念的象征型艺术美(东方原始艺术)、成熟阶段理念与形象完美协调的古典型艺术美(古希腊艺术)、解体阶段理念超越形象层面而显现为“自由的具体的心灵”(中世纪基督教艺术),由此形成一部全球艺术美的发展演变史。显然,《美学》一书中所梳理的艺术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具备了称之为“艺术史”的基本要素:首先,该书的研究对象是涵盖建筑、雕刻、绘画、音乐、文学在内的现代艺术体系,而非单一的美术史;其次,该书有明确的撰史单位——艺术美,此艺术美的历时性发展构成全书的主线;再次,该书符合历史文本的基本要求,由“纵向的线(艺术美的发展)”加上“横向的面(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类型)”组合而成,形成连续性的艺术史叙述。因此,《美学》可称得上是一部跨门类、普遍性的西方艺术发展简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