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大的国家,中国在经济增长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中国成立70年来,1952-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8.1%(按不变价计),不仅经济规模现已稳居全球第二,而且按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衡量也已成功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①(国家统计局,2019)。在这一“增长奇迹”的宏大叙事中,我们会更多地关注于以GDP为代表的宏观经济变量非线性的长期发展趋势,而往往在无意中忽视周期性偏离的经济波动。事实上,中国经济也经历过增长的起起落落,尤其是近年来总供求关系发生了改变。正因如此,本文旨在通过识别中国经济波动的新变化,探究此类典型化特征事实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对下一步构建完善新型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以及中国经济增长“再出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回顾经济波动的研究,Lucas(1977)较早定义宏观经济波动是基于总产出长期趋势的周期性偏离。在此基础上,Hodrick和Prescott(1997)运用定量方法将宏观经济变量的走势分解为相对缓慢变化的长期发展趋势和快速变化的周期性波动两大部分,其中对于后者按时间序列的分析则纳入经济周期的研究范畴。因此,Stock和Watson(1999)总结此类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宏观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分析来识别经济周期,进而归纳总结出经济周期内有关波动的一系列典型化事实。本文循着以上研究范式,从经济周期的视角,深入研究中国经济波动的变化特征,尤其是针对当前所处于的本轮经济周期,不仅要揭示其经济波动特征和模式所出现的一系列新变化,而且也要探究出现此类典型化事实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当然,经济运行既有遵循内在发展规律的一面,也不时受到偶然性事件的外生冲击影响,像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尽管短时间内逆转了各国经济走势,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均出现“断崖式”或“脉冲式”反馈,但因不具备周期性变化规律,暂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中国经济波动的三大典型化事实描述 所谓“典型化事实”(stylized facts),是指一类能够真实反映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且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性事实(王诚,2007)。关于典型化事实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为利用大量统计观测值而总结归纳得到的特征规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标志着经济理论发展的新方向。本文通过对宏观经济变量的系统性研究,尝试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揭示出有关中国经济波动的三个典型化事实,以期为之后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制定提供较好基础。 (一)第一个典型化事实:GDP增长冲高回落,波动幅度持续收窄 在综合考察经济波动前,先对中国GDP增长率作一个全面的描述性统计特征分析,总结归纳像1978年启动改革开放、1992年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等几个重要时间节点前后阶段经济增长的表现特征。结果发现,随着时间推移,2008年以来GDP增长冲高回落,波动幅度持续收窄。具体而言,一是从GDP增长率的平均位势看,以1978年为界,前低后高的趋势较为明显,改革开放后要平均高出之前3个百分点。2008年以前,中国GDP增长率的均值持续攀升,其中在1993-2007年期间,均值更是超过10%。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GDP增长率逐渐开始放缓,回落至8%左右,低于改革开放后的均值水平。二是从GDP增长率的波动幅度看,同样以1978年为界,不论是标准差还是极差,波动幅度持续收窄。改革开放后的波动幅度是之前的1/4,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波动幅度又是改革开放后的1/2。变异系数也逐期回落。 表1 中国GDP增长率的描述性统计特征
GDP增长率(%) | 均值 | 标准差 | 最小值 | 最大值 | 极差 | 变异系数 | |
1953-2018 | 8.37 | 6.86 | -27.3 | 21.3 | 48.6 | 82.0 | |
其中:1953-1977 | 6.50 | 10.47 | -27.3 | 21.3 | 48.6 | 161.1 | |
1978-2018 | 9.51 | 2.70 | 3.9 | 15.2 | 11.3 | 28.4 | |
其中:1978-1992 | 9.60 | 3.48 | 3.9 | 15.2 | 11.3 | 36.3 | |
1993-2007 | 10.45 | 2.17 | 7.7 | 14.2 | 6.5 | 20.8 | |
2008-2018 | 8.12 | 1.45 | 6.6 | 10.6 | 4.0 | 1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