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的提出和特征 “新货币金融史”的概念由巴里·艾希恩格林(Barry Eichengreen)于2011年提出。艾希恩格林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和政治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成员,以及美国和英国多个学术机构的成员,专长于经济史,特别是金融史研究。代表作包括《黄金枷锁——金本位和大萧条》《资本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史》《1945年以来的欧洲经济史》《全球通货的运行》等。① 2011年,艾希恩格林发表了一篇题为《新货币金融史》的论文,首次提出了上述概念。②文中他首先批判了当时主流金融史研究方法中存在的两类缺陷。一类是注重货币总量对整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作用,但对金融市场在货币和产出之间的联系关系缺乏清楚的分析,对各国货币政策的相互作用也缺乏综合分析。即,注重货币与生产的宏观分析,而不关注金融市场如何具体影响生产,也不关注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这一类的代表著作是弗里德曼与施瓦茨的《美国货币史》。另一类是注重金融市场的细节、投资者的投机动力、从货币到产出的微观市场结构,但对宏观统计信息注意不够。此类的代表著述是金德尔伯格的《大萧条中的世界》。③ 在批判了两种方法的各自缺欠后,艾希恩格林提出应该结合两者的优长,形成新的研究方法。这就是他首倡的“新货币金融史”。新货币金融史的特征是,“分析宏观经济波动不仅根据货币总量,而且根据金融市场的结构和动力”,④即对历史上的货币总量、生产、金融市场的运作细节进行综合研究。艾希恩格林表示,综合两种方法的研究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出现,标志性著作是本·伯南克对大萧条的研究。⑤也就是说,艾希恩格林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具有此类特征的研究归纳为“新货币金融史”,且所依据的主要是有关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著述。 本·伯南克的那篇论文展示了如下的研究思路和逻辑,从中我们可以管窥“新货币金融史”方法的基本应用特征。伯南克首先分析了1929-1933年间的美国宏观经济数据,包括工业产出和银行的负债、贷款、储蓄等。工业产出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总产量状况,银行业的各数据就是货币总量,这两类都是宏观因素。他指出,货币与总产量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仅研究两者的关系不能充分解释大萧条期间总产量的下降。也就是说,难以清楚地回答为什么金融市场崩溃导致产品生产长期萎缩、经济下降等问题。第二步,他研究了一个微观层面的因素——信贷市场中的金融中介机构。金融中介的作用是沟通资本的贷出方和借入方,银行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类。他的分析是,由于银行业和债务危机的发生,中介机构的实际成本上升。借入资本的成本上升对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从而总产出下降、经济萧条持续不止。他的研究解决了两类宏观因素之间的动力传导问题。金融中介机构是传导的中枢或动力,将货币总量出现的问题传递给社会的各生产部门。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伯南克的研究结合了宏观和微观的因素分析,解决了金融市场与生产之间的具体动力问题。这样的研究方法,据艾希恩格林所称是过去主流著述所缺乏的。 目前,“新货币金融史”的提法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共鸣。2020年出版的《货币通货史手册》由48位世界知名金融史学家共同编纂,如尤瑟夫·卡希斯、努诺·帕尔马、凯瑟琳·申科等,艾希恩格林也名列其中。该手册回溯了过去50年金融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并将新货币金融史作为该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该手册主编斯特法诺·巴提劳希和矢後和彦在《导论》中表示,艾希恩格林定义的“新货币金融史”是一种方法,它“将货币总量和政策分析同银行部门和金融市场的结构和动力结合起来”,覆盖了古今和世界的金融史研究,形成了现有相关研究的大部分。⑦可以说,在艾希恩格林首倡后的短短几年之内,学术界已开始接受这一新的研究观念。 从2011年艾希恩格林提出这一概念至今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但符合这一特征的研究成果已经大量存在,甚至可以说成了当前的主流趋势。之所以如此,原因主要在于这种研究思路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出现,而只是在最近才被归纳为一种新的方法特征。本文仅选取“新货币金融史”有关银行业和金融危机的一些代表性研究成果,以展示这一领域的最近发展概貌。 二、最近的发展趋势 新货币金融史研究涉及历史上的各类金融问题,粗略可分为货币、财政、证券、保险、银行、金融稳定和危机等诸多方面。本文从货币、银行、金融危机三个方面来展示其最新的进展。货币、银行、金融风险是密切相关的。银行的历史研究不可能离开货币,也不可能不涉及金融风险,其他两者亦然。这三者之间的分界实际不可能很严格,多数作品都能提供多维度的学术信息。 首先,货币演变及其对经济影响的研究。 这一主题经常涉及历史上货币形制的演变、货币铸造和发行量、货币与物价、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欧洲中世纪铸币》是由菲利普·格瑞尔森(Philip Grierson)教授主持的研究、出版项目,始自20世纪80年代。该项目工程浩大,计划出版17卷本的著作,迄今已经历时40多年。到20世纪结束时只出版了第一和第十四卷。2013年以后又陆续出版了第六、八、十二卷,分别涉及伊比利亚半岛、不列颠岛、意大利北部的中世纪铸币和发行状况。⑧按照目前的出版速度,恐怕欲观其全貌仍需极大的耐心。人类文明史中,商品货币一直是货币的主要形式,尤其以金、银、铜等金属为主要铸币基质,但信用货币在早期历史中也曾存在。欧洲中世纪的铸币以银币为主,也有少量金币流通。帕默拉·奈廷盖尔发现,13世纪中期到14世纪早期英格兰的白银通货量一度显著降低,同时信用的扩张虽然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但信用仍完全依赖于金属通货。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