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学生的习作,教师如何对照目标及时而准确地判断学生“所在的此地”与“想到的彼地”的距离?如何研判学生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遭遇的障碍?如何有效解决学生的问题?这一连串问题的解决,仰赖语文教师精准的研判和有效的改进。 一、研判“学”的结果,力求精准 笔者偶然看到某中学学生自编的一份小报上的四则消息:《震惊——三班一女子每日去食堂竟是为了这个?!》(报道班级某同学嗜醋癖好,以下简称《震惊》),《某中学子要“靠脸”上学?》(报道学校新学期在每个班级门前都安装了“小电视”,用于传送学校通知、展示班级成果、通报出勤情况,以下简称《靠脸》),《这东西竟能席卷欧洲,它究竟是何方神圣》(介绍花果茶的营养价值,以下简称《席卷》)和《某中学八年级三班同学开启“互帮互助”行动》(以下简称《互助》)。 这样的小报,很有典型性——2017年秋季“新闻活动探究”单元首入课堂,笔者观察到多数消息习作便属此种情形,估计2019年秋季学生在学习该单元时,仍会犯同样的错误。不少学生出现相似的问题,这值得研究。 1.班级(个人)小报上的小消息误用电头。 笔者观察,学生学写消息,几乎都模仿课文写了电头,多数教师并不以为意。其实,写电头是有讲究的。电头,用于说明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也有只说明新闻单位和时间的。新闻单位主要有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杂志社、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新闻图片社等。新闻单位主要以电传、电子邮件(以前用电报、电话)发稿,所以以“××社××地×月×日电”作为电头。学生没有这些知识储备,不知道班级、学校、教育局都不是新闻单位,没有“资格”写电头,所以出错。 2.学生未真正理解新闻的及时性。 《席卷》所写事实不是“新近发生的”,属旧闻,并无时效性。此文当然可作为补白编入小报,可是小作者用了“某某某九月九日电”,说明他是把它当作消息来写的。既然当作消息,就应当遵守消息的“时效性”规则。 3.学生未真正理解新闻的客观性。 《震惊》的主要内容是叙述同学一次吃醋的经历以及同学的反应,语言饱含个人情绪,呈戏谑式,与新闻的“真实客观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相去甚远。个人当然可以自由地报道自己的真实经历,但这与课本“新闻活动探究单元”学习的消息写作有很大不同。对于学校语文教育来说,我们要教的是规范的消息写作,这就必然要求语言客观,多用陈述句,多用准确、贴切、具体的名词和动词,谨慎使用形容词和副词,多用中性词少用褒贬词等。 4.学生未关注新闻的价值性。 考察不少学生的消息习作,笔者发现,学生的困难在选材,换句话说,学生正因为不能、不善于发现身边事实的价值,才会选择同学爱吃醋的癖好、花果茶的营养价值、搞笑的段子为新闻材料。课本的确在新闻的价值性方面语焉不详,但《教师教学用书》在“任务一”《新闻阅读》链接了资料《新闻的定义与特征》,用三分之一的篇幅说明“新闻必须具有新意”;《教师教学用书》还在《一着惊海天》一课附上梁庆松、解学柱的《写生笔法著雄美》,谈及新闻稿件的价值性。通观初中的写作教学,选材的价值性是所有记叙性文字写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生写作的难点——学生写一般的记叙文、消息、传记、游记,往往在选材方面就陷入困难。 布鲁姆认为评价作为一种反馈——矫正系统,用于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上判断该过程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必须及时采取变革,以确保过程的有效性。研判学生习作,是教学反馈的一种形式,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对一线教师的考验在于:反馈要力求专业、精准。如果教师能精准研判“学”的结果,抓到学生的痛处,教学的有效性就有了前提保障。否则,易把“红肿之处”看成“艳若桃花”“美如乳酪”。 二、改进“教”的行为,力求有效 “教学评价是推动教学活动不断增值的重要手段。它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的有效与否作出鉴定、划定相应的等级,更重要的是使教学活动的价值达到最大。教学评价的这一作用,是通过提供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激励师生的教学积极性,对教学工作作出正确决策来实现的。通过评价活动教师和学生可以获取反馈信息,从而对教和学的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并完善教与学的目的。”以上述例子为例,关于电头的知识,编者没有料到它会成为学生的障碍点,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专业敏感性,及时发现问题,补充相应的知识。但是,“即使比较稳定、静态的小知识,也需要学生自主发现、自行整理,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比较一下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教师口头告知电头的知识。 2.教师用PPT呈现,加上解说。 3.印发相关材料让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4.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阅资料,上台当小老师解说。 第3、4种方式更能让学习真正发生,它自然融入阅读、分析、判断、表达能力的训练,更利于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养成习惯。 学生写消息几乎不考虑价值性,教师如何引导?完全可从学生的习作中挖掘课程资源。如针对上述小报,可以让学生回归课本,思考、比较四则消息,研判哪则消息更能为读者贡献“见识”使读者受益、哪则消息写得更规范。学生一定会辨析明白:《互助》是消息,《靠脸》有消息的样子,《席卷》是科普知识,是旧闻不是新闻;《震惊》写的是同学的小癖好,不能给读者提供什么有价值的信息——虽然不能苛求学生所写的消息思想性、有典型意义,但至少要给读者一点有价值的信息;《震惊》所写事实也不是“新近发生的”,没有时效性,且多运用描写(甚至有不少感情色彩强烈的修饰语),不符合消息以概括叙述为主、文字简明扼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