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思维过程,运用逻辑关系解读文本  

作 者:

作者简介:
覃永恒,长沙铁路第一中学。

原文出处:
中学语文

内容提要:

以思维科学为武器解读文本,不仅能够做到准确有效,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思维能力。文章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为例,阐释教师教学时如何做到不仅引导学生进入分析、分类、归类、比较、综合、概括、推理、具体化、系统化等思维过程解读文本,而且引导学生进入思维过程探究理解文本的方法。


期刊代号:G351
分类名称:初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以思维科学为武器解读文本,不仅能够做到准确有效,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思维能力。笔者教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课引导学生进入分析、分类、归类、比较、综合、概括、推理、具体化、系统化等思维过程,探究运用词语与词语之间、句段与句段之间、句段与言外之意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解读文本。

      词语与词语之间可以是概念间的同一关系、包含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并列关系等。理解了词语所表达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对句子的理解。如“格物”与“探察物体”“实地的探察”“实地实验”“对事物客观的探索”语意同一,是同一关系;清楚了它们之间的同一关系,就可以用同义词置换法对句子进行理解。如“新知识”包含在“知识”中,“现代学术”包含在“学术”中,“自然科学”属于“知识”,“了解自然科学”属于“得到知识”“研究学术”“获得真理”。只有清楚了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才能理解由这些词语参与的句子所进行的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才能由这些推理获得作者的言外之意。

      句段与句段有可能表达的是同一个命题,只是表达的角度不同,运用的语言不同(运用相同意思的不同词句),或者运用的语言形式不同(或概括表达,或具体表达;或分解表达,或综合表达;或抽象表达,或形象表达;或正面表达,或反面表达;或书面表达,或口头表达;或文言表达,或白话表达等)。能够判断句段与句段表达的是同一命题,可谓有“火眼金睛”,已经能够识破“真相”,达到对句子的深度理解。例如,理解论点与论据,即概括表达与具体表达的关系,就要引导学生将句子分解成部分,逐部分将概括与具体的内容一一对应,理解了概括与具体的对应关系,就理解了论据是如何支撑论点的,就能判断论据与论点是否严丝合缝。教学本文还引导学生找到表达意思相同的句子,去掉重复以更好地理清作者思路。

      句段与句段之间、句子与言外之意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进入推理的思维过程,找到前提和结论,将推理过程理解完整,就达到了对句子的理解。句段与句段之间还可能存在主次关系、平等关系、递进关系等。理清这些关系,对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结构、概括文本至关重要。

      不仅解读文本需要思维科学,对理解文本方法的探究也需要思维科学,因此,教学本课不仅引导学生进入思维过程解读文本,而且引导学生进入思维过程探究理解文本的方法。

      【教学目的】

      1.进入思维过程,探究理解文本的方法。

      2.进入思维过程,运用词语与词语之间、句段与句段之间、句段与言外之意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理解文本。

      3.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及其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进入思维过程,运用词语与词语、句段与句段之间、句段与言外之意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理解文本。

      【教法和学法】

      点拨、讨论、朗读、思维过程可视化、圈点批注等。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来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1991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标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个明确的判断,表达的是一个观点。其实,这个观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大学》就提出来了。请同学们一起来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礼记·大学》)

      可见“格物致知”是“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因此,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观点在经典里已经存在了两千年,被人重视了两千年,为什么物理学家丁肇中还要在演讲中强调这个观点呢?

      二、整体研习课文:自读、小组合作讨论

      1.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来研读课文。

      (1)将标题补充完整,并判断标题是不是文章论点。

      议论文常用论点或论题做标题。这篇文章的论点很可能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点是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读课文,将“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补充完整,并思考这是不是文章论点。

      (________________)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2)围绕一个论点或观点一般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的问题。围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要解决哪些问题?

      ①什么是“格物致知”的精神?

      ②为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③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

      请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将能回答这些问题的关键词句作标记。

      2.聚焦问题,小组分工,合作讨论。

      1、2小组讨论:将标题补充完整并判断标题是不是中心论点。

      3、4小组讨论:什么是“格物致知”的精神?

      5、6小组讨论: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

      7、8小组讨论:为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三、细读课文,探究理解的方法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