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是本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极力提倡的一种阅读教学形式,作为对单篇文本的精讲精读的教学形式的一种补充,在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培育语文核心素养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典文本和群文阅读有着极强的契合性。经典文本需要通过群文阅读达成深刻透彻地教的目的,群文阅读在经典文本教学中最能彰显其在核心素养发展上独特的价值与魅力。 一、概念界定 1.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教学是指师生在单位时间内,围绕一个议题,选择多个文本进行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这一阅读教学新形式,既是对国外研究性学习先进经验的借鉴,也是对国内优秀教师实践经验的吸纳,同时更是对统编教材“专治不读书”理念的贯彻。 多文本是群文阅读最显著的特征,但是,仅是文本数量的增加,并不一定就是群文阅读。真正的群文阅读,强调了群文组织的结构性。中国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会长赵镜中先生认为:“随着图书的出版及学生的阅读量的增加,教师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①在此,赵先生提出了“群文”的概念、初步教学模式及大致特征——“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 探索与建构意义则是群文阅读最突出的功能。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形式,群文阅读旨在教会学生阅读,真正让学生会读书爱读书。相对传统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最大的突破体现在议题选择、文本组织、集体建构三方面。 2.经典文本 经典文本,是指长期选入语文教材、通常被当作精读课文、且经过历史检验的名家名篇。 人们普遍认为,文学经典是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价值的、且常读常新的作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经典,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杨绛的《老王》、朱自清的《背影》……这些经典,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体现着人类普遍的超越功利的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生。 经典文本,是语文课程内容要素之一。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教材一直顶替着课程,因此教材内容往往代替了课程内容。王荣生教授指出,真正的语文课程内容,应该有三类,第一类是语文知识,第二类是语文活动,第三类就是经典文本,即“定篇”。②作为课程内容的经典文本,不应该被当作例文等来草草处理,而应该要让学生深刻透彻地理解。 二、经典文本实施“群文阅读”的价值 在语文新课改背景下,群文阅读正成为课改的一个热词。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构建由“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③,在这种变革之下,仅靠单篇课文的精讲精读显然已经不足以应对语文新课改在阅读教学上的改革需求,于是群文阅读进入课程与教学改革者的新视野中。 语文课改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从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不难发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本轮课改极其重视的学科核心素养,而群文阅读不仅在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达成从教读到自读举一反三的迁移效果上具有独特的价值,而且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尤其是提升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上,有着单篇文本精讲精读所无法替代的功能。群文阅读,必须要通过整合、联结、比较、分析等方法,所有这些方法,都与思维尤其是理性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 群文阅读,还可能是破解语文教材中经典文本教学困局的一剂良药。语文教材中有一大批文质兼美的经典文本,如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唐宋散文、明清小说以及近现代朱自清散文、鲁迅作品等,它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受限于课时数,常常被教师在一二个课时教过,有的甚至被教师用一课时草革打发掉,还有的被教师拆解成段落主题、写作手法、修辞技巧等七零八碎的内容,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斥之为“烦琐教学”,“七宝楼台被拆得七零八落”。打个比方,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好比鱼翅燕窝,却常常被当作萝卜白菜一样地嚼掉了。 理想的经典教学,应该要向外拓展,通过一些互文性的文本,来达成王荣生教授所说的经典教学的目标——让学生“透彻、清晰、准确”地理解经典。换言之,没有实施群文阅读的经典教学,是不科学、不规范的教学,是无法实现通过经典来培育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的。 群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无疑具有优势,但在现阶段,相关研究更多的是经验性的探究,即教师基于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其科学性和理论性都不足,而将经典文本与群文阅读结合起来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笔者认为语文教材中经典文本的群文阅读教学,是符合课改精神的探索性研究,对于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三、组文成群,聚篇成类 群文的阅读策略以“互文性”文章为主,选择文章组文成群,聚篇成类,发展思维。其中,组文成群,聚篇成类是群文阅读的关键,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组合共性文本,培养聚合思维 以《背影》的教学为例。笔者将该文和龙应台的《目送》以及舒乙的《父子情》放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父母之爱、儿女之情的理解。不难发现,这三篇文章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写作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总结如下: (1)抒情为主,文字精练 作为散文,文体特征明显,处处饱含真情实感,即使是在一些叙述的语句中,仍能感受到作者的情真意切。比如说,《背影》中关于父亲执意要送我上学的那部分“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对于一个二十岁,来往于北京两三回的儿子,在父亲眼里却始终是需要被细心照料的孩子。“再三叮嘱”“终于”“颇踌躇”,通过对父亲言行的细腻描写,父亲对儿子那份深沉的爱已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