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12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19)07-0101-12 1903年3月4日《申报》评论:“自日斯巴尼亚(西班牙)载运银圆进口中国,名之为本洋,各处销行,民间称便,此中国行用银圆之始;嗣后墨西哥立为自主之国,改铸鹰银,运至中国销行更大,所谓本洋者日渐减灭,而鹰银则几于遍国通行民间,几不知用他国之币。”①是语概述主要外币在华流通的历史和普及,其中所言“本洋”,乃西班牙银元在华的通称;“鹰银”,乃墨西哥银元在华的俗谓,均系明清之际至民国年间在华流通的最大项外币,二者之间却有此消彼长的轮替,不仅表现出外币流通中国的主要轨迹与变换节点,而且反映出国内外情势的多方变迁。 一、两种主流外币入华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很快成为世界的最大产银地。1497年6月2日,西班牙王室颁布货币改革法令,模仿德国的泰勒银币,开始在西班牙本土铸造面额为八单位里亚尔的银币②,比索(PESO)币问世。1536年,西班牙殖民者利用在“新世界”发现的白银富矿③,在墨西哥建立了第一个造币厂,开铸美洲的西班牙银币。1550年,新炼银技术——汞齐化法传入,使得西属美洲可以生产出大量高纯度的银,造币厂一窝蜂地成立,1568年在利马、1574年在波托西、1622年在波哥大相继建成大造币厂。1586年进入机制币时代,西班牙银元被源源不断地铸造出来,遂成流通全球几近三百年的“世界货币”。 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也正在发生币制的重大变革。1436年,明朝改行以银为主的币值(这一主币体系一直沿用到1935年废除银本位、实行法币改革为止,前后正好500年),银的需求超量增加,而银的产量比之需求在中国更显匮乏。中国生产的可充作货币的贵金属自古不算富饶,明清两朝尤然,在大部分年份里,年均银的总产量不过三四十万两。清代,在滇北银厂蓬勃发展的作用下,银产量有所增加,年均下来也不过五六十万两。④和这一时代外国输华白银动辄以数百万两计,无可比肩。无怪乎,1842年魏源对当时中国流通白银的来源加以研判后,作出让人惊心动魄的估计:“银之出于开采者十之三四,而来自番舶者十之六七”,遂至外银对华的挹注成“一息一消,一汐一潮”的格局。⑤是时的中西贸易史,中国的贸易对换物集中在白银,“欧洲人维持远东贸易平衡的最主要的物件是银子”。⑥入华的外国银元很快显露出其为本位货币,成色稳定、花纹精美、形制划一、轻巧值高、储蓄适宜等优点,“市民喜其计枚核值,便于运用,又价与纹银争昂”。⑦ 明中叶以降,外国入华银元品类繁复,其中以本洋流入最多。早先是葡萄牙、西班牙人的输入,葡萄牙自1580年至1640年合并于西班牙,“所以带来的银元大概是西班牙银元”。⑧1609年,一位葡萄牙商人称:“我所见到的最贵的和在广州城购买的黄金是7个银比索兑换1个金比索,我从没有看见比这个价格再高的了,而在西班牙,1个金比索通常值12个银比索。”⑨西班牙大帆船航路开辟后,巨量本洋流入中国,“交易额大致为每年一百万比索”;“中国人不惜下地狱寻找新的商品,以便换取他们渴求的里亚尔”。⑩有人对1565年之后255年间输入马尼拉的西班牙银元统计数是4亿比索,转入中国的约2亿比索。(11) 与西人入华的步调一致,本洋最早进入中国的沿海口岸,“最古之西班牙银货,1571年以后,发现于广东、宁波、厦门等处”。(12)随着列强国势的消长,英国人渐成对华贸易的大户,也是输本洋入华的大户。1635年,“伦敦号”(London)抵达广东沿海,系来华的第一艘英船,曾向中国官员缴纳“船钞费”1400西班牙银元。1637年,英国威得尔(John Weddell)船队来华,“携带西班牙银元22000八单位里亚尔”。(13)岁月荏苒,本洋在华流行愈广,1658年来华的比利时天主教士鲁日满(Franciscus de Rougemont)在“常熟账本”中已有使用西班牙银元及与中国银两兑换比率的记载,说明“比索”在清朝初年已经出现在江南。(14)迄道光年间,有官员入奏请求查禁洋钱,却遭到更多官员的反对,理由是“洋钱行用已久……自难骤加遏绝”;“伏查洋钱一项,创自外夷,沿海商民因利乘便,积年既久,行使遂多”。(15)本洋等“其所以畅行者,以其定价划一,无成色高低之别,无轻重秤兑之烦,盖以软印各有认识,携带便易,童叟无欺,顺人情,通物理,自然推行尽利”。(16)正因为西班牙银元在华使用普遍,中外朝野均予认可,以至于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的赔款便不以中国的货币单位“银两”而以“洋银”作为基本折算单位,所谓“洋银”实指“本洋”。(17)这充分说明本洋在华的影响力之大,简直成为中国沿海商埠的惯用计价单位,1838年时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的义律(Charles Elliont)甚至声称:“广州的货币仅限于使用西班牙银元。”(18)而1843年上海开埠时,“发现上海同宁波、苏州、杭州一样,早已通行西班牙银元了。大多数做小买卖的店铺都按银元交易……市上流通的钞券大部分是指明为银元的。”(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