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粮价数据质量及其制度性因素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余开亮,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00020 余开亮(1988- ),男,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经济史。

原文出处:
上海经济研究

内容提要:

清代的粮价问题成为近年来经济史的一个研究热点,然而研究者在使用粮价数据时对数据的可靠性尚缺乏全面的研究。本文从数据的遗漏程度和重复程度两个方面来定量评估“清代粮价资料库”中数据的可靠性,以三十年左右时间进行时段划分,对每一个府级政区的粮价数据质量进行检测。本文还探讨了影响粮价数据可靠性的制度性因素,分别从粮价报告制度执行流程、辅助性措施和粮价相关联制度的施行等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学界在利用清代粮价数据时,必须对具体时间和区域的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后才能进行相应的分析,同时还要兼顾不同区域的粮食产销地位、行政区划范围以及交通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9 年 01 期

字号:

       清代粮价报告制度建立以来,产生了海量的各类粮价数据,其覆盖的时间范围接近两百年,空间范围遍及内地全部行省及部分边疆地区。粮价数据具备如此完整的时空覆盖范围,已成为经济史研究者非常重视的数据材料①。而在粮价数据的完整性之外,更难得的是粮价报告制度执行时统计口径的高度一致性:统计的计价单位(以银两计价)、上报的时间频率(按月上报)以及数据的空间尺度(分府上报)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均是一致的。这些特性使清代粮价数据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少见的系统性经济数据,研究者可以对其进行跨时间和跨空间的比较研究,因而粮价数据成为研究前工业化时期清代经济与社会不可多得的数据集。在缺乏完整的现代国家统计体制的清朝,相比于人口、税收等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普查和统计的经济指标,粮食价格数据的获取途径非常简便而准确,这使得粮价数据的可信度要优于人口、税收等经济史数据。当然,粮价数据在具备以上优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缺憾。具体而言,粮价数据的缺陷包括数据缺失和数据失真两个方面。数据缺失是研究中无法弥补的史料空白,而在研究中如果使用失真的数据,则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因而在利用粮价资料时要格外重视粮价数据的质量问题,对其可靠性要有清晰的认识。粮价数据近年来已经成为清代经济史、环境史等研究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定量数据,对其可靠性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因此本文对“清代粮价资料库”中的粮价数据质量进行分区域、分时段的评估,揭示其时空差异性并对其制度性的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能为学界利用粮价数据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相关研究回顾

       针对粮价数据的可靠性问题,前人的研究已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部分学者从粮价报告制度的执行及其效果来进行分析②,对不同时期的制度执行力度,尤其是皇帝和地方官员等人对该制度的重视程度做了比较,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描述性史料出发所做的定性研究。另一方面,有的学者从粮价数据本身出发,根据粮价数据的数量特征对其可靠性进行了定量的研究,在数据可靠性的评价上总结了一套可行的标准,并且按此标准提出了科学的定量检测方法,为粮价数据可靠性评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王业键等的研究在这方面具有开创意义,系统地研究了粮价数据的可靠性问题,并提出了科学检测粮价数据可靠性的定量方法。他们以粮价数据重复出现连续不变月数的长度、位置、频率和粮价数据的遗漏率几个方面来衡量粮价数据的可靠性。根据他们提出的标准,可以认为粮价数据连续不变在3个月(含)以下的数据是可靠性比较高的,并且以可靠数据占总数据量的比重(达到70%以上)以及较低的遗漏率两个指标作为评判粮价数据可靠性的参考标准。王业键等的研究详细地介绍了这套评价标准和统计方法,他们研究了1741-1790年间安徽、福建、广东、湖北、湖南、江苏、江西、浙江等八个省的小麦价格和大米价格数据的可靠性③。通过统计数据遗漏率、可靠性频率统计值、一年以上(超过12个月)不变出现次数和月数、不变粮价记录最长月数等指标,对粮价数据可靠性做出了综合性的定量评估。

       多位学者也注意到了粮价数据中连续出现相同月份价格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判断粮价数据可靠性的重要指标。李明珠(Lillian M.Li)的研究对1738-1911年直隶的粮价数据可靠性作了定量评估④。马立博(Robert B.Marks)研究了1738-1795年广东和广西米价的数据可靠性,对粮价重复出现的月份作了统计。他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出现重复粮价的府都处于边远地区,并推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州县一级的地方官未按时上报粮价,导致督抚为了及时上奏而重复上报前月粮价⑤。

       谢美娥研究了台湾府米价数据的质量,她将米价史料的评估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外部研究即指研究粮价报告制度在台湾地区运作的情形,从制度执行层面的角度对粮价数据进行评价。内部研究则是指从米价数据自身数量特征来评价数据的可靠性,较外部研究可以获得更加精确的评价结果。无论是外部研究还是内部研究,均发现台湾十八世纪的粮价数据可靠性要优于十九世纪数据的可靠性⑥。

       王玉茹等研究了1736-1911年长江流域各省首府米价数据的质量,将研究时段按朝代划分为乾隆朝、嘉道朝和咸同光宣朝三个时期分别加以研究,考察了长江流域主要流通枢纽城市成都、重庆、汉阳、长沙、安庆、南昌、苏州、杭州、江宁九个府的粮价数据可靠性指标,包括数据缺失比率、粮价数据连续相同月份的次数及其比率。他们的研究结论认为乾隆朝的粮价数据质量高于嘉道两朝,咸同光宣四朝粮价数据质量最差,利用粮价数据时必须对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的数据质量进行分析⑦。

       以上学者的研究为粮价数据可靠性的评价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系统的粮价数据质量评判标准,并且提出了具体的统计检测方法,对今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数据质量是所有清代粮价研究必须关注的首要问题,对数据的来源、性质和制度背景理解得越透彻,对研究结论的论证也就越扎实。粮价数据的稳定性程度因时因地而不同,其判断标准也理所应当地不同,需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粮食产销状况来判定粮价数据的可靠性。而前人对粮价数据可靠性的研究对时间和空间的划分显得过于简略,难以为研究特定时段和区域的粮价提供数据质量的参考。为此,本文将以“清代粮价资料库”的数据为基础,对粮价数据进行更为精细的时间和空间划分,分别对其数据可靠性的指标进行统计,以期对粮价数据质量达到更为精细的评判,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更为扎实的数据支持,同时本文也将从制度层面对影响粮价数据质量的若干因素进行分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