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党中央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曹光章,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文出处: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继续和深化。党的十八大之前,文化体制改革经过了三个阶段,党的十八大之后,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习近平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论述,为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对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领域逐步确立起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一系列体制和机制,推动着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在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方面迈出重大步伐;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


期刊代号:MF1
分类名称:体制改革
复印期号:2018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继续和深化。为了深入理解和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特征和进展,有必要先回顾一下此前文化体制改革的简要历程。

       一、文化体制改革历程的简要回顾

       党的十八大之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阶段。主要是以艺术表演团体内部的体制改革为主,探索了艺术表演院团内部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分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生产力和艺术创作的发展。第二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的阶段。艺术表演院团体制改革依然是重点,同时影视领域、出版领域、图书馆行业也都进行了探索。此外,还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出台文化经济政策,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筹资机制和多渠道投入体制。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成果是在观念上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观念的束缚,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第三个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1]的阶段。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方面,全面完成了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制作、广电传播等单位的转企改制,基本完成一般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出版等单位的转企改制,重点新闻网站的转企改制取得重大突破。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三项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显著提高。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政府职能大幅度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正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社会管理转变,由行政管理为主向行政、法规、经济等综合管理转变,文化宏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2012年9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表彰大会召开。李长春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有序推开,历经10年,“基本完成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的阶段性任务”。[2](p.260)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的完成,极大地重塑了文化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但是也要看到,“前一阶段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明显但成果还不稳固,一些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完全破题,文化创新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3]比如,通过转企改制涌现出来的国有文化企业多数还缺乏活力和竞争力,根本原因在于刚刚完成转制的国有文化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经营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为此就要进一步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现代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再比如,面对转企改制后的国有文化企业以及数量越来越多的多种所有制的文化企业,我们的文化管理体制如何适应从过去以管理文化事业单位为主向管理文化企业为主的转变?对于转企改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党和政府如何始终保持对国有资本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并且始终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不动摇?这些都是需要在进一步的改革探索中解决的问题,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对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为文化改革与发展构建了新的历史坐标,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

       文化兴盛为民族强盛提供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提高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在这样的高度上强调文化的作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对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的体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量。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相关部门攻坚克难、啃硬骨头,奋力推进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微观文化经营机制、文化市场体制、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文化法制等一系列重要改革。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建设的论述,转化为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就是:“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4]“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丢,阵地不能丢。”[5](p.85)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强调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其中就包括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这里对文化体制改革目标的描述极具概括性,无论字面上还是内容上看起来,同以往文化体制改革目标的要求都似乎没有太大区别。但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定位却发生了显著变化,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定位中,文化体制改革不仅要破除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破解难题、攻坚克难,而且要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文化制度体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