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面向:中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

作 者:
吴龙 

作者简介:
吴龙 南昌教育学院

原文出处:
江西教育科研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以伟大思想家战略家的眼光,从全局出发,关注我国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的根本任务、战略方针和发展方向。“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高度概括了当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揭示了教育自身发展的趋势。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在跨进21世纪的前夕,深入学习研究、贯彻落实“三个面向”,对于发展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三个面向”是发展跨世纪中国教育的战略决策

      把一个怎样的中国带进21世纪,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展现了我国迈向21世纪的宏伟蓝图,实现《纲要》制定的各项目标,将使我国在21世纪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实现《纲要》的目标,关键之一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邓小平于1985年5月作的《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①]他说:“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②]教育问题关系到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国家、民族的竞争,关系到中华民族能不能在21世纪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和现实要求我们重视教育,发展教育,抓好教育。

      面对21世纪的挑战,世界范围的教育竞争也日趋激烈。美国自1983年以来,由总统任命的高级专家小组,在对过去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现代化教育的专门建议;日本前首相中曾根于1984年设立专门机构,研究教育改革方案,制订面向21世纪的教育发展策略;英、法、德等国也都在为新世纪的经济腾飞而潜心研究改革和发展各自的教育。邓小平以一个战略家的历史高度和思想高度,对我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发展高瞻远瞩,明确提出“三个面向”,指出了我国教育事业跨世纪发展的战略对策和任务。“三个面向”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指针。

      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是一次教育思想的大解放。中国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教育大国,在浩瀚的历史典籍中都记载着中国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有精华也有糟粕,有长处也有短处,有的明显带有狭隘的、封闭的、凝固的小生产观念的影响,有的已经束缚制约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像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曾经存在的以“面向阶级斗争”、“面向过去”、“面向眼前”、“面向考试”的现象,就与狭隘、封闭、凝固的教育思想影响有很大关系。面对下一世纪的挑战,人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如果不进一步转变、更新,我们的教育就显然难以肩负历史使命。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就是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全面更新,是对狭隘的、封闭的、凝固的小生产观念的悖论,是我国教育史上一次新的思想解放。它明确了我国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为人们找到了中国教育的出路,为本世纪末和21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学习领会“三个面向”的实质,要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局限,放开眼界,锐意创新。我们现在提出的“素质教育”,就是落实“三个面向”的实际举措,是教育思想解放的产物。素质教育是要全面提高国民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因为要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抓住新世纪发展的机遇,重要的是人的素质和人才问题。

      邓小平“三个面向”的精神实质就是要求我们教育要着力培养能够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的人才;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人才;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又能参与国际合作的人才;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身、发展自身并能够发挥出最大创造性的人才。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求我们的教育以培养跨世纪全面发展的新人为己任,培养出能肩负跨世纪责任的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一代又一代的新人。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教授说,培养跨世纪的人才,不仅是知识多一点,也不仅是知识新一点,更重要的是这个跨世纪人才能不能在新的环境下,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为民族和国家负起责任,贡献力量。钱老的话,实际上就是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方面说明了新世纪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是对“三个面向”的内涵一个方面的理解。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感受到了“三个面向”的英明,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在努力朝着“三个面向”的迈进。事实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按照“三个面向”去办教育,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我们的国家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主动地位。

      二、面向现代化是“三个面向”的主体和核心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是辩证统一的整体,面向现代化是其中的主体和核心,是“三个面向”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而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在空间上的扩展,面向未来是面向现代化的时间上的延伸。邓小平从空间和时间上打破了就教育论教育的框框,拓展了中国现代教育的丰富内涵。

      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面向现代化,发展中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基本保证。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跟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③]这就要求教育打破旧框框,不囿于传统,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按照我国和当今世界对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服务。

      以教育面向现代化来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研究21世纪中国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因为教育承担着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能不能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大问题。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有近十二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依靠什么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呢?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④]这就表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求教育通过培养有较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人,最终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服务。这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实质,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