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战略高度寻求指导 从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看,教育不再仅仅是促进某个国家、某个个体的某方面的发展,而是培养一种全球通用、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它将促进整个人类的不断发展。根据我国教育的现状和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邓小平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设计出发,于1983年在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中提出了“教育要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这是邓小平关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 邓小平指出,要实现现代化,关键靠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主要靠教育。这就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是教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化成败的关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出质量、数量、层次、结构上都适合四个现代化需要的人才。 邓小平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倡导者,他指出,现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教育面向世界,要求培养一大批适应我国对外开放,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形势,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开放型”、“全球通用”型人才。同时,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将导致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及人才规格的全球趋近,这必然要求教育本身的国际化。 教育面向未来的实质在于教育要为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储备足够的合格人才。从教育本身来说,就要加强教育的预测规划,站在未来的角度不断改进教育的体制、目标、课程和方法,以促进全社会的终身教育、回归教育、成人教育。 二、一种新模式:教育、经济、科研的协调发展 邓小平从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实际出发,认为教育必须与经济相协调,要使我国“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都十分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是改造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现代经济和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考虑:第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怎样组织得更有计划,使之更符合于经济计划和教育计划的需要;第二,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相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如何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为此,应同时考虑近期、远期的需要,并在考虑依据生产建设的要求时也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三,制定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相结合,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2]。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从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这一关系上,提出教育要与科研相协调。这首先要深入研究科学试验和科学研究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3]。其次,教育与科研相协调,要处理好教育与科研人员合理流动的问题,“人员不经常流动,思想就会僵化,要逐步实行科研人员流动、更新的制度”[4]。 三、从转型中寻求新的平衡 经济、政治、教育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体制改革形成了转型期特有的动荡,邓小平的教育体制改革思想给我们在迭荡起伏的摸索中提供了指导思路。 1.扩大办学自主权,加强以指导服务为主、监督管理为辅的国家管理教育的职能。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教育体制也面临着重大改革,主要指四制改革。扩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自主权,贯彻实行责权利统一的原则,是顺利完成四制改革的必要保证。 早在195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教育工作时指出,“以后要把中小学教育的相当一部分交给地方去办,各省能办多少,由省里根据实际情况去安排,教育部可以不管。”[5]教育部在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安排、统一指导协作的同时,要加强其指导服务的职能。“教材,教育制度,教育部要出主意,提方案,还要注意抓典型,总结先进经验,加以推广。”[6]只有这样,国家管理教育的职能才能由统得过死的监督管理型向指导服务为主、监督管理为辅的新型职能转化,从而使我国教育事业主动协调地发展。 2.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合理规划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 ①学制的确定 关于中小学学制,邓小平从注重学习质量出发,认为“是否先恢复小学五年、中学五年,以后再进一步研究,现在意见还不一致,这关系不算太大”[7]。抓教材,抓具体制度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他还提出,“大学学制本科一般定为四年,医科及个别专业可长些,四年中基础课恐怕要两三年,基础打得不好,搞科研是有困难的。”[8] ②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 1958年邓小平提出,办教育一要普及二要提高。他认为两者不能偏废,只普及不提高,科学文化不能很快进步;只提高不普及,也不能适应国家各方面的需要。“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做到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9]要普及,就要注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邓小平还指出,“任何时候都不忽略职业中学的教学质量问题。职业中学的一部分毕业生应该能够升入高等专科学校学习。”[10]此外,职业教育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扩大农业中学及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有助于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