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宝忠未刊日记的史料价值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忠文,男,1967年生,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人,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006

原文出处:
江汉论坛

内容提要:

晚清官员陆宝忠的未刊日记现存13册,包括光绪时期作者任湖南学政、山东乡试正考官、顺天学政时的日记,以及部分戊戌、己亥、丙午、丁未年的京官活动日记。这些日记是研究科举制度、南书房翰林活动以及庚子新政的珍贵史料:从中可以看到丙午官制改革和丁未政潮前后清廷内部派系斗争的动态,特别是袁世凯势力膨胀后,陆宝忠等正途出身的官员与袁党较量、斗争的一些内幕。在废科举、兴学堂的时代背景下,像陆宝忠这样通过“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路径取得成功的官员群体,渐渐失去往日的权势,其困惑、无奈的心态也见诸日记中。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6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06-0107-07

      陆宝忠在光绪末年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丙午官制改革后改称都御史),对朝局的影响虽不能与张之洞、袁世凯、鹿传霖、瞿鸿禨这些入枢的汉臣相比,但其仕官经历和政治地位却有相当的典型性。他是科举制度下成功士人群体中的佼佼者,充任南书房行走二十年,久值内廷,深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优遇:“为考官、学政、监临凡九,儒臣之荣,得士之盛,近世所罕觏。”①但是,庚子后清廷实行新政,新旧体制更替,袁世凯北洋势力崛起,政潮跌宕,陆宝忠执掌台谏,却屡忤当道,以至抑郁而终,曾引起不少官僚士人的同情。

      陆宝忠的部分日记原稿由其后人保存至今,共计13册,均用墨笔工整书写于松竹斋、懿文斋等所制红格或绿格笺纸上,既是研究陆宝忠本人及南书房翰林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晚清政治史和科举制度的原始文献。兹将这些文献的史料价值略做介绍。②

      一、家世与宦迹

      陆宝忠,江苏太仓直隶州人,生于道光三十年庚戌七月初六日(1850年8月13日)。原名尔诚,字易门,后改名宝忠,字定生,号伯葵③,晚号定庐。陆氏家族世代以耕读传家,但无人获得科名。直到乃父陆奭棠(号憩云,又号约斋),于咸丰元年(1852)得中顺天乡试举人,其家族才得以改换门庭。奭棠中举后,屡应会试不报,乃报捐主事,分发刑部。咸丰十一年,受聘于恭王岳丈、大学士桂良府中为西席,专司书启兼课其孙。时两宫太后垂帘,恭王奕訢以议政王辅政,桂良也得以入枢。同治元年(1862),陆奭棠考取军机章京,奉旨记名,其中可能有恭王与桂良的鼎力支持。这是他仕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④同治八年二月,传补军机章京,升刑部奉天司郎中、总办秋审处,成为京城司官中的实权人物。

      陆宝忠自幼随父宦游京师。同治四年,纳粟为国子生,改名宝忠,改字伯葵。这样即可不用到原籍考秀才,而直接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同治五年,与廖夫人成婚。嘉定廖氏为江南世家,科举蝉联,人才辈出。⑤陆、廖两家累代联姻,廖夫人的兄长廖寿丰(字穀似)、廖寿恒(字仲山)都是翰林出身,后寿丰官至浙江巡抚,寿恒则以礼部尚书兼军机大臣。

      同治十三年十月,陆宝忠考取汉誊录第十九名,供职国史馆。光绪元年(1875)九月以监生应顺天乡试中举人,次年春天会试中式⑥,改庶吉士,充国史馆协修,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十一年八月,奉旨简放湖南学政。十七年九月,奉旨与张百熙在南书房行走。南书房设立于康熙十六年,俗称“南斋”,属于内廷的文秘机构,常为皇帝起草重要诏书。当时的著名文士王士祯、查慎行、朱彝尊、方苞、沈荃、何焯等人都曾入直南书房。雍正初年设立军机处后,南书房翰林完全转变为专司文案、书画的文学侍从。南斋翰林与内廷王公大臣一样,享有不少荣耀和特权。比如,光绪皇帝万寿之时,南书房翰林与毓庆宫师傅、上书房师傅一样,不论品级,均可以“呈递如意”;在试差、学差甚至官职的提升方面,他们比一般翰林更有优势。因此,陆宝忠的仕途因入直南斋而更加畅达。⑦

      二十年二月,陆氏以京察一等,奉旨记名以道府用。三月,大考翰詹,钦定一等第三名,四月初八日奉上谕以侍讲学士升用,先换顶戴。⑧六月,中日战争爆发,清军屡败,时局危急。八月,陆宝忠与李文田、张百熙、张仁黼、曹鸿勋、高赓恩等南书房、上书房官员,联衔奏请恭亲王奕訢复出,应对危局。事前,光绪帝单独召见陆宝忠,面授机宜,特嘱:“吾今日掬心告汝,汝其好为之。”⑨不久,经慈禧允准,赋闲多年的奕訢再次出山,奉命管理总理衙门、会同办理军务。二十二年,陆宝忠迁詹事府詹事,不久署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数月三迁,至于卿贰”。⑩二十三年九月,充山东乡试正考官,随即简放浙江学政。未赴任,母亲廖氏病逝京城,遂开缺丁忧。二十五年十二月服阕,奉旨仍在南书房行走。二十六年春,再补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七月,联军陷京城,两宫西狩,宝忠携眷避难出京。闰八月奉旨补授兵部右侍郎,充顺天学政。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两科顺天乡试在豫举行,又以学政两次前往开封,按临闱事。(11)时科举将废,学堂将兴,陆宝忠上疏请设立文部,责成学政总理各省学务,以一事权。(12)三十一年十二月,授都察院左都御史。三十二年,署礼部尚书。九月,清廷颁布各部院新官制,宝忠留任,为都察院都御史。三十三年,发生“丁未政潮”,陆宝忠上疏奏请“严禁党援,广开言路”。(13)又奏请维持旧例,各省督抚不能率行奏调科道人员,言官如有愿投效外省及赴各衙门当差者,应开去底缺,以符定制而肃台规。(14)疏上获准。又奏请改都察院为国议会,立下议院基础以符立宪政体。(15)奉旨交会议政务处议奏,当权者以都察院为独立衙门,不可轻议更张。(16)此议未被采纳。论者以陆宝忠素能直正建言,称他“立朝謇謇谔谔,持大体,遇事敢言,无少隐讳”(17)。但是,陆宝忠长期有吸食鸦片积习。三十三年九月,朝命严饬戒断,并停差,由此心情抑郁。次年正月,陈明戒烟净尽,奉旨仍旧供职。(18)四月二十九日(5月28日)病卒,遗疏上,谥“文慎”。

      陆宝忠隶籍江南,少年得志,长期供职翰林院,自身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感,交游皆清华上选、文人墨客,彼此以砥砺品节相勉,基本属于清流一类人物。以科举和乡谊关系为基础,京城的江南官员形成了特殊的利益群体,并影响到了朝局的变化,陆宝忠因入直南斋,又领台谏,颇受瞩目。其仕途顺畅与江南籍军机大臣翁同龢、廖寿恒、王文韶在枢中的援引有关。据说他“自负江南富人文,对人恒訾边方无学者”(19),这种傲慢的心态很容易招致非正途出身者及北省官员和士人的怨气。庚子后陆宝忠与袁世凯恩怨不断,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