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5)08-0128-08 DOI: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15.08.019 在网络时代,信息通讯技术正变成一种全球性的力量,不仅改变着人类社会形态,还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影响、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生存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就教师而言,网络社会与虚拟世界的崛起,不仅为教师的生存实践提供了崭新的空间与平台,也使其遭遇新的生存困境,陷入新的生存悖论、生存矛盾之中。在卡西尔看来:“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①那么,网络时代的教师究竟遭遇到怎样的生存矛盾与悖论,如何消解或扬弃教师生存悖论、生存矛盾?诸如此类的问题值得关注与思考。只有深入揭示教师生存悖论或矛盾,才能全面认识和把握网络时代教师的现实生存境遇,从而为教师生存方式的优化以及教师生存质量的提升铺平道路。 一、网络时代教师的生存悖论检视 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网络时代,教师遭遇到新的生存悖论与矛盾,主要表现为自主性生存与依附性生存的矛盾、知识化生存与智慧型生存的困境、中心化生存与去中心化生存的张力、技术化生存与人性化生存的背离等方面。 1.自主性生存与依附性生存的矛盾 自由、自主是人的生命本性和需要,是个体自我实现、个性得以发挥的根本条件。在某种程度上,一个人越是自由、自主,他的个性发挥得就越充分,创造潜能也越能得到实现,自我实现的程度也越高。在网络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的推广与普及为教师生存带来便捷的工具与媒介,同时也为教师的自主生存、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融身于虚拟世界中的教师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虚拟网络空间自由翱翔,尽情地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快乐体验。教师既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喜好,以去身体的沟通方式,与学生、同事、他人进行平等对话、自由交流;也可以借助各种BBS论坛、博客、社交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等媒体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从而尽可能满足自我表达的欲望与自我实现的需求;还拥有自主选择和决定身份、角色的权利。 然而,网络世界中的自由并非绝对自由,而是相对自由、有限自由,依寓其中的教师不可避免地受到计算机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伦理规范的限制与宰制,并对互联网产生依赖。具体来讲:其一,教师网络行为以遵循网络技术逻辑为前提和基础。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一切都被符号化、数字化了,一切均以“比特”的形式出现。因而,教师在网络世界中进行的各种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符号化活动,亦即教师借助各种数字化中介系统,遵循网络技术逻辑或技术的“意向结构”而开展活动。在这里,教师所从事的一切网络活动都需要听从计算机软件和程序指令与安排,并按照计算机技术预先设定的方式去思考、工作、生活与学习。其二,互联网技术、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新技术规定了教师虚拟生存的内容、范围及其形式,并重塑着教师的生存方式。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着我们的生存。”②在此意义上说,教师是被技术规定了的存在,他只能按照技术规定好了的方式去生存。其三,教师网络行为受网络伦理规范的钳制与规约。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网络世界不只是一种由计算机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等结合而成的“技术集合体”,更是一个包含着一整套新型技术、制度乃至价值观念的文化空间。网络制度与伦理规范为教师的网络生活提供行动规范、行动准则。教师也只有依赖于网络技术以及网络伦理规范,才能更好地栖居在网络世界之中。如果教师用现实生活世界中既定的伦理道德规范解决虚拟世界中遭遇的各种网络伦理问题,就容易陷入“方枘圆凿”、格格不入的尴尬处境。其四,长期使用或频繁使用互联网的教师会对网络产生依赖感。在笔者调研过程中,不少教师表示对网络产生依赖,甚至出现“网络成瘾”现象。C老师坦言:“过去一年,计算机的影响已经适应了,感觉没有计算机的日子不好过,只要条件允许,我会尽量用多媒体教学。当然,由于对计算机和网络的依赖,使得我们很多能不依靠网络解决的问题也习惯性的依靠网络,比如教学设计,学校有些论文,包括有些公文。”可以说,习惯了上网的教师一旦无法上网就会产生一种缺失感、空虚感;也可能发展到重度依赖,即“网络沉溺”或“网络成瘾”。正如戴维·申克所描述的那样:“离开网络一天,你会心痒难耐;离开网络两天,你会产生负罪感;离开网络三天,你就已经置身石器时代”。③ 如此一来,信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为教师的自主性、能动性的发挥以及自由权利的实现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平台,但同时又将教师置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奴役与宰制中,从而使教师再度陷入自主生存与依附生存的矛盾之中。正如施尔玛赫所说言:“我们正陷入一个悖论之中,一方面,我们需要那些可以分析我们的软件,靠着它们,我们可以在信息洪流之中更好地生存;另一方面,我们使用这些软件的结果就是使我们逐渐失去了一种感觉:我们有选择的能力,我们有自由意志。”④ 2.知识化生存与智慧化生存的困境 在信息网络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愈来愈快,知识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知识在人类生存实践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教师生存而言,无论是从教师的教学实践来看,还是就教师专业学习与发展来讲,知识都占据重要地位,知识也成为教师生存的基础和与根本。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尽可能地占有知识、更新知识、创生知识,以适应网络时代的生存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知识本位的教学实践。在学校教育生活中,知识传授与习得成为学校教育的根本旨趣和重要目的。斯宾塞曾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教导一个人怎样学会生活,获得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知识,从而为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在知识本位观念的钳制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重视书本知识和道德知识的传递和习得,而往往轻视学生情感体验、审美体验以及精神建构。正如怀特所刻画的那样,“人们总是倾向于掌握更多、更多的知识,掌握知识体系中分支的分支,这种‘全面狂’是过度强调教育的一种价值——以知识为目的,而忽视其他价值的结果。”⑤长此以往,课堂教学被简化为知识传授与知识积累的过程,教学生活空间也蜕变成认知空间、知识空间。在这里,不仅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及其情感体验被遮蔽,教师的生存价值与意义亦被遗忘。 二是理智取向的专业发展。在信息网络时代,促进专业自主发展,不仅是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教师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理性诉求。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知识本位观的影响,教师们往往倾向于尽可能地获取、占有工作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与知识。在他们看来,似乎储存的知识越多,拥有的力量就越大,从而更好地工作与生活。因此,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普适性知识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面向。正如研究者指出的那样,“提高教师专业水准的重点所在,乃是明确教师专业的基础知识,使教师拥有更为坚实的理智基础;教师欲进行有效的教学,最重要的,一是自己拥有‘内容(知识、技能价值观等)’;二是有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获得这些‘内容’——这就是教学专业最基本的两类知识:‘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因而这种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就是向专家(如大学学者)学习某一学科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⑥如此一来,知识化生存成为教师的一种典型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