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与城市经济增长(1980-2011)

作者简介:
杜建军,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生,上海,200433,邮箱:897486916@qq.com;汪伟,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副教授,上海,200433;丁晓钦,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上海,200433。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史研究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传统的二元户籍和劳动力市场制度没有根本改变,农村转移劳动力融入城市仍有一定障碍,大量农业剩余通过劳动力价格扭曲转移到城市部门。本文首先应用统计模型对1980-2011年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统计研究,然后运用MLE估计方法和变系数半参数估计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一个农村转移劳动力从1980年进入城市工作到2011年止,因价格扭曲对城市部门的贡献约为22.09万元,而所有农村转移劳动力,因价格扭曲对城市部门的贡献共计约为43.42万亿元;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对城市部门经济增长有29%的正向影响。同时,工资扭曲对城市部门国民收入变化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是在不断变化的。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5 年 05 期

字号: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对人口流动的严格管控逐步放松,同时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中国农民几乎处于赤贫状态,急需改变生活状况。在此背景下,从1980-2011年约2.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了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但是在城市排斥性二元制度和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约束下,农村转移劳动力不得不接受较低的工资、几乎无任何福利保障的劳动条件,大量的农业剩余通过被扭曲的劳动力价格转移到了城市部门。2.5亿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自身却付出巨大的代价。

       一些学者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进行了研究,①他们认为,农民工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对经济成果分享程度偏低,农民工对经济成果分享总体呈现下降态势。②有少数学者对国外工资扭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实证研究,他们分析得出,内生的工资扭曲引起劳动力跨区域流动,这种工资扭曲能增加工业部门的产出、优化就业结构;③还有少数学者统计分析了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扭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情况,外来劳动力因为受到歧视,实际上每年平均少挣2284元;如果以2004年全国有1.03亿打工者计算,农民工每年因劳动力市场歧视而少挣2343亿元。④更为详细的研究指出,农民工从1983年的约200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1.3亿,农民工工资仅相当于城镇职工工资的55%左右,而且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56.6小时,比城镇职工多8个小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通过工资差额和没有强制规定上社保的方式为城镇经济发展积累资金达11.6万亿元。⑤

       以上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1)实证研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的贡献;(2)对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对城镇经济的贡献进行统计描述。然而,上述研究对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的贡献要么没有涉及,要么只对短时期内的贡献情况进行统计描述,而没有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基于上述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对1980-2011年期间农村转移劳动力通过价格扭曲对城市部门的贡献进行统计分析;并把工资引入生产函数,重点分析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对城市部门贡献的作用机制。本文研究发现,农村转移劳动力通过价格扭曲为城市部门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城市部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理论模型与变量选择

       (一)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的形成

       中国政府长期实行城市偏向发展政策,利用政府权力将大量生产要素通过不等价交换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城市部门,并且在以实现公平为目标的二次分配中,仍然把大部分公共产品投向城市,形成城乡在收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长期存在巨大差异。由此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城乡二元分割长期固化,不能实现刘、费—拉模型中的两个部门共同进行投资和革新,达到平衡增长,延长了通过劳动力持续再配置消除劳动力过剩的过程;二是在托达罗劳动力转移模型所说的长期预期城乡收入差异的巨大吸引力下,农村劳动力长期大量涌入城市,致使城市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二级劳动力市场全面供过于求,因此农村转移劳动力议价能力很弱,不得不接受较低的报酬和较长的劳动时间。因此,表面看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是一种经济现象,起因于城乡二元差异,但实际上是因为政府长期控制、干预经济要素的分配和再分配,固化甚至加剧了原有的二元差异,导致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长期扭曲。

       中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进而在城市内部形成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由于进城工作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很难获得城市户籍,因此也很难进入面向城市本地居民的一级劳动力市场和获得附加在城市户籍上的各种保障;再加上中国对进城农村转移劳动力长期实行一系列的排斥性歧视制度,导致进城农村转移劳动力在一系列生活压力下,为了尽快就业,在二级劳动力市场上不得不接受无保障的较低工资。另一方面,中国的企业工会都是由企业组织和控制,其职能主要是帮助企业加强对劳动者的管理;因此,在具有单边买方垄断势力的二级劳动力市场上,农村进城劳动力分散供给,在和具有一定垄断势力的卖方企业进行博弈时,谈判能力弱小,其结果就是劳动者不得不接受低工资、长时间及无保障的工作条件。这样,大量的农业剩余通过被扭曲的劳动力价格转移到了城市部门。

       (二)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统计模型

       本文将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分三部分进行统计。第一部分是工资低于城镇居民(指城镇户籍居民,下同)的部分,谢嗣胜和姚先国计量得出,农民工和城市工的平均工资的差异中,44.8%的工资差异是由个人特征不同形成的,55.2%的工资差异要归结于歧视性因素;⑥依据他们的研究结论,本文对于由人力资本禀赋等个人特征不同形成的44.8%的工资差异,在统计时排除在外。第二部分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工作时间长于城镇居民的部分,此部分也采用55.2%由歧视性因素形成的结论。第三部分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因缺少福利保障而少得的收入。根据上述假设,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统计模型可表示为:

      

       (三)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对城市贡献的经济行为模型

       新剑桥学派卡尔多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国民收入等于工资总额加利润总额,依据卡尔多的经济增长理论,我们假定:,利润全部转化为资本,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规模报酬不变;Y表示城市部门国民收入,W表示城市部门工资总额,π表示城市部门利润总额;城市部门劳动力分为城市原有劳动力(城镇户籍居民)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生产函数表示为C-D函数形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