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民主化理论的学术贡献和解释局限

——基于宏观解释逻辑的分析

作 者:
李龙 

作者简介:
李龙,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比较政治评论

内容提要:

20世纪,70年代以后,政治学理论和方法的新发展以及政治现实的新变化推动了西方民主化理论的兴起,从产生至今,西方民主化理论为政治民主化研究做出了很多学术贡献,同时也存在很多解释局限。从宏观解释逻辑来看,西方民主化理论的学术贡献主要是确立了复杂的外在变量解释体系和多样的内在指标衡量体系;而其解释局限恰恰也隐含在贡献中,主要是结构和行为者外在变量体系难以调和,复杂的理论解释与现实需要脱节,内在指标衡量体系存在竞争性选举中心主义的问题和指标衡量体系缺乏共识甚至相互冲突,民主与治理绩效的关系未充分厘清等。因此,对西方民主化理论需要有全面客观的认识,避免现实中简单套用理论的做法。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对现代化理论继承和反思的基础上,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现实,西方民主化理论取而代之成为政治发展研究的主要理论。西方民主化理论为政治民主化研究做出了很多学术贡献,它打破了现代化理论直线的、惯性的思维,对民主和民主化内外变量及相关关系的解释更为客观、复杂,同时也存在很多解释局限,这些解释局限影响了西方民主化理论的适用性。

       一 西方民主化理论的宏观分析框架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三个方面的因素推动西方民主化理论的兴起。首先,政治学方法论的创新。传统西方民主理论主要采用价值和定性方法研究民主问题,而西方民主化理论在20世纪政治科学的影响下,将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方法运用到政治学中,主要采用经验和定量方法研究民主问题。其次,政治学理论的发展。“现代化可以看作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价值观念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①,但现代化理论研究民主化问题主要是基于发展主义进路,70年代现代化理论衰落之后,西方民主化理论对其加以继承和发展,对民主本身是什么、什么带来民主、民主化的作用等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最后,政治现实的新变化。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是西方民主化理论兴起的动力和源泉:其一,第三波民主化使西方国家找回了对民主的自信,重新向非民主国家“推销”民主;其二,与现代化理论时期面对的困境一样,很多新兴民主国家的民主是低效的、非自由的、不完全的,因此现实需要更有效的民主和民主化,即提高民主质量;其三,第三波民主化之后,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统治者敢再公然否定民主的价值,只不过在具体的民主制度形式上可能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因此,在传统的西方民主(democracy)理论的基础上,民主化(democratization)理论得以兴起,并形成民主与民主化研究并行发展的局面。

       在上述背景之下,西方民主化理论为民主化研究做出了很多学术贡献,也存在很多解释局限,相关研究成果不计其数。那么,更重要的问题就不是逐一梳理这些学术贡献和解释局限,而是用什么形式或方法展示它们,所以找到一个分析的突破口或者切入点至关重要,这个突破口必须要让贡献和缺陷展示得既全面又清晰。在民主化研究中,政治民主研究超出了政治范畴,向经济和社会等范畴扩展。从内部来看,衡量民主的内在指标体系多样化;从外部来看,民主被放到了一个多元复杂的变量体系中,要么作为自变量,以解释其与经济增长、政治稳定、公民社会等的关系,要么作为因变量,来研究经济增长、公民文化、国际关系、公民社会、政治制度化等与民主或民主化的关系。总之,错综复杂的指标和变量体系及相关关系解释是西方民主化理论的一个典型特征。鉴于西方民主化理论的这个典型特征,梳理其学术贡献和解释局限就需要从宏观上厘清这些指标和变量体系之间的解释逻辑,而这正是分析问题的突破口。这里有两个中心词很重要:

       宏观分析。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并无所谓孰优孰劣,优劣只是相对而言。在西方民主化理论中,微观分析的局限在于,首先,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往往在解释某两个变量之间关系时忽视因变量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性,研究什么就强调什么重要;其次,研究结论越细小越难以普遍适用;最后,将复杂的因果关系混淆交织在一起,循环论证的现象十分普遍。与微观分析相比,宏观分析能更好地把握西方民主化理论的概貌,并定位每一微观变量关系的解释逻辑在整个西方民主化理论中的位置,避免解释逻辑的混乱和循环论证,所以本文选择宏观分析。

       解释逻辑。西方民主化理论的学术贡献和解释局限如此之多,用什么方法将其展示出来,这很关键。为什么分析的突破口选在了变量之间的解释逻辑之上?这是因为,与传统民主理论相比,以经验研究为主的西方民主化理论最大的独特性就在于加入了对变量复杂关系的解释,民主和民主化不再是静态的、孤立的,而是在动态中与其他变量相互影响。反过来,最大的局限性也恰恰在于由于民主的内在指标体系和外在变量关系体系错综复杂,造成变量关系的解释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逻辑混乱、相关关系混淆和解释不谨慎等现象。因此,从宏观上厘清变量之间的解释逻辑十分关键,这种基于变量之间解释逻辑的宏观分析更像是一种对西方民主化理论背后所隐含的解释进路的高度概括。

       为了更好地从宏观上展示西方民主化理论中变量之间复杂的解释逻辑,从而分析其学术贡献和解释局限,本文提出了下图中的宏观分析框架。

      

       图1 西方民主化理论的宏观分析框架示意图

       示意图中a代表A与B、C、D的关系;b代表B、C、D与E的关系。A代表结构和行为者变量体系,依据普沃斯基的系统归纳,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际和行为者等各个方面。B代表民主化,包括民主转型和民主巩固两个阶段,侧重过程。C代表民主化的结束即实现巩固的民主,主要指民主的“制度化”,“制度化”意味着“行为者”按照“制度”行事,侧重结果,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衡量巩固的民主的内在指标体系,例如选举、公民参与、定期政党轮替等。D代表B和C完成后进一步深化民主制度本身,民主巩固并不意味着民主制度本身不再重要,即便巩固的民主国家也有可能出现民主倒退。E代表民主巩固后民主政体的治理绩效,即民主的“有效性”,民主化过程中同样有治理绩效问题,但民主巩固后治理绩效问题更突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