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汉字笔画系统是由笔画种类和笔画组合关系构成的整体。笔画种类包括横画、竖画、撇画、捺画等。笔画组合关系包括不同笔画的组合和相同笔画量差的配合。量差配合如“力”与“刀”、“未”与“末”、“矢”与“失”、“午”与“牛”等。 2 笔画系统的性质 2.1 焦点上升与笔画系统的定性 依据传统的构形分析,古文字构形系统一般分两级,即整字(或称单字)和构件。今文字构形系统则分三级,即整字、构件和笔画。如表1所示。
但对比分析,古文字构形系统中,也有与笔画相对应的层级成分,因为绝大多数篆体字形不可能是一笔完成的,也有分笔完成的过程。如西周金文的“元”,作
(元年师兑簋),显然由四笔构成。古文字的这一层级成分主要由点(或块)和线构成,可以用“点线”称之。如下页表2所示。
古今文字形体上的重大区别是:古文字构形依据的是物象,字形是物象的反映;今文字构形依据的是词的音义。④古文字中整字和构件反映的皆是物象整体,只是有大整体和小整体的区别而已,而点线反映的是物象局部,如甲骨文“祝”,作
,整字反映的是张大嘴的人(表示祷告)面对祭祀对象进行祷告,左旁构件“示”表示祭祀对象,右旁构件表示祷告的人,而组成构件的点线只反映祭祀对象和祷告者的局部。所以古文字构形层级及其功能如表3所示。
可以看出,古文字的三级构形成分都是物象的反映,也就是说都是字形功能识别的焦点,其重要性没有差别。古文字的一点一线皆有意图,是物象局部的表现手段,它受制于物象而没有自主性、独立性,如果独立出来便不知所云,所以我们分析古文字构形时不把它作为一级构形成分是有道理的。 今文字构形层级与功能关系如表4所示。
对比古文字,今文字整字和构件的功能发生了转换,即由物象转换成了音义。当然同是音义,整字的音义是所表示的词的音义,而构件的音义是构成整字音义的构造成分,通常只是单项的构义或构音。因为无论词的音义还是构音、构义都是概括的、抽象的,所以形体上没有了制约,在书写快捷目的的作用下开始变篆为隶,产生了笔画。笔画层级既无表词功能,也无构义、构音功能,与古文字一点一线皆表示物象不同,笔画与字形表现对象脱离了直接关系。所以说今文字字形功能的认知焦点已上升为整字和构件,而笔画只成了书写成分。 2.2 汉字构形成分的类型 前面说过,古文字的点线是物象的描绘,没有自主性、独立性,而笔画由于没有了支配者,它便可以自我规划,形成由简单种类相互组合形成上一级构形成分的简约系统。从隶变后汉字形体发展看,字形一直在有意地进行着笔画种类的整合。如横画就是对多种不同篆体成分的整合,下页表5以西周金文与东汉石刻为例进行对比。
综合以上分析,古今汉字的构形成分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表形成分,主要指篆体时期的表物象的形体成分;二是表音义成分,主要指今文字阶段的整字及直接构件;三是书写成分,指今文字阶段的笔画层级。所以笔画系统的性质是书写系统。 3 笔画系统的形成过程 笔画系统的形成过程应该是分段研究各时期汉字的笔画形态和数量,即对各阶段的定量字形进行穷尽性的笔画拆分和归纳,然后比较前后段的变化和发展情况,全面总结出笔画形成的详细过程。本文只是以现代汉字笔画为对照标准,依据其生成阶段来分期。共分发源期、形成期和完善期三期,三期的形体标志及起讫时间如表6所示。
发源期起于隶变产生的战国晚期,迄于西汉末年。字形上主要体现为篆体变直、变方、分断等。西汉马王堆帛书属于这一阶段字体,其例见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