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合与建构:社会经济史学科之由来及其研究体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虞和平,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虞和平(1948—),男,浙江省宁波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商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中国现代化史研究。

原文出处:
河北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5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从研究的内容体系上来说,迄今为止,中国经济史学科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即宏观经济史、国民经济史(或称“普通经济史”)、社会经济史。其中,宏观经济史,主要是把经济史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来对待,着重探讨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律,或验证经济学理论。国民经济史,主要是以部门经济、行业经济、企业经济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各经济成分变迁的历史轨迹、运行状况,并总结规律。这两个方向,均以考察经济变迁的现象为主。社会经济史,则包含着更为广阔的研究内容,既要考察历史上的经济现象变迁,也要考察经济现象变迁背后的各种制约因素,以及两者的互动关系。经济史的学科渊源虽然都是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结合,但各研究方向对经济学和历史学的渊源程度是有所区别的。宏观经济史和国民经济史的经济学渊源主要来自普通经济学和国民经济学,而社会经济史的经济学渊源主要来自政治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且较多历史学的方法,这可以从社会经济史的学术发展史中见之。

       一、社会经济史的最初提出以及国外学者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

       社会经济史产生于何时?由谁领先使用这一称谓?以往的说法以法国年鉴学派为社会经济史的首倡者,但从现在可以看到的论著来看,实则是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1864—1920)。马克斯·韦伯是一位具有历史学、法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知识背景的学者。他在1889年完成博士论文《中世纪商业组织的历史》,1891年出版《罗马的农业历史和其对公共法及私法的重要性》,1895年出版《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于1904、1905年出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他的这些著作无论从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上都不属于宏观经济史或国民经济史的范畴,而应属于社会经济史的专题研究,虽然他自己尚未提出社会经济史这一名称,但却为接下来展开的社会经济史研究和定名奠定了基础。

       1922年,韦伯的《社会经济史》(亦译作《人类社会经济史》)一书出版,可谓是他对社会经济史学科创建的代表作。该书的英文本为:《Economy and Society》,由其遗孀根据他1919—1920年在慕尼黑大学讲授“普通社会经济史概论”的讲稿整理汇编而成,这说明韦伯在1920年之前已经产生了社会经济史的理念。该书于1936年由郑太朴译成中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11年由中国法制出版社重版。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家计、氏族、村落、及庄园制度——农业状态”;第二章为“资本主义发展开始以前之工业及矿业”;第三章为“前资本主义时代的财货及货币之流通”;第四章为“近代资本主义之起源”。书中重点考察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诞生的历史,及其产生的独特社会条件。

       另一位在这一学科领域具有开创作用的学者是俄籍美国学者罗斯托夫采夫(1870—1952)。他于1926年出版了英文本《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一书,1930年出版德文本,1932年出版意大利文本,1957年出版英文本第二版,影响广泛。他采用历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碑铭、钱币、建筑遗址、器皿、苇纸卷等文物为依据,并利用古代罗马作家著述中的相关内容,阐述了罗马帝国时期意大利及外省的社会经济状况,对罗马帝国兴衰的原因提出了独到的看法。该书由马雍、厉以宁译成中文于198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罗斯托夫采夫还著有《希腊化世界的社会经济史》、《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等社会经济史的著作。

       第三位对社会经济史学科领域有重大影响的学者是美国的汤普逊(1869—1942)。他在1929年和1931年接连出版《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此二书的主要内容为欧洲中世纪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特别是后者较多着力于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重点记述了在欧洲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如英法百年战争,德国城市同盟,意大利羊毛工业和教廷及其君主国的财经政策,行会、银行、商业、外贸,以及无产阶级的早期斗争。该二书的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于1961年和1992年出版。

       1929年,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吕西安·费佛尔和马克·布洛哈合作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这意味着他们开始提倡经济和社会历史的研究。他们的这一提法是针对以往历史研究限于少数帝王将相的历史,只是研究政治、军事、外交的历史,其用意在于扩大历史研究的范围,要把经济史和社会史特别是经济史作为历史研究的主体。

       法国年鉴学派的这一倡议,日益引起欧洲和日本历史学家的重视,到1930年代出现了一批以社会经济史命名的著作,由此社会经济史学科及其研究开始在欧洲和日本兴起。由中国学者翻译成中文出版的外国学者的相关著作主要有:英国学者亨利·皮朗(1862—1935)的《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封建社会中的资本主义》(原版1935年,中译本1964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贯串着商业发展→农业和农村阶级变化→城市和市民阶级变化发展→工业产生和发展→国家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路径。同时,又有日本学者的一些相关著作传入中国。如森谷克乇《中国社会经济史》、猪谷善《美国社会经济史》、崛经夫《英国社会经济史》、加田哲二《德国社会经济史》、伍纯武《法国社会经济史》、山口正太郎《意大利社会经济史》、内田繁隆《日本社会经济史》、小林良正《俄国社会经济史》以及佛尼威尔《缅甸社会经济史》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