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将实践引进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论之要者和基本的观点,解决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但在同一实践过程中何以会产生不同主体千差万别的认识?不同主体在同一实践中的认识差异,以及主体的认识产生和形成决非单靠实践所能解释清楚的。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形成的认识,显然也受到主体自身因素的制约。这些主体的自身因素是:利益、立场、情感、素质和能动性。它们对立体认识的启动、认识对象的选择,认识过程的深化,乃至整个认识过程的完成,往往都起到关键性作用。主体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主要也是由这些因素造成的。因此,认识论要加强对主体自身因素的研究,要高度重视它们在认识产生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自觉防止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一、利益与认识 在实践基础上主体之所以能形成认识,以及形成不同主体的认识,首先与主体的利益有关。主体的利益很多,从性质上分,利益可区分为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思想文化利益;从种类上分,利益可区分为长远利益和暂时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群体利益和个体利益。但是,所有这些利益,都与物质利益有关。物质利益既是所有利益中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也是所有利益中最本质的利益,其他利益都是物质利益的转化形式或表现形式。 追求物质利益是人类生存之需要。获取最大的物质利益,是人们从事生产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最基本的动力和目的。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①纯粹的思想认识活动,与物质利益根本不相关的思想认识,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自己出丑”。②人们的各种思想认识无一不反映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物质利益关系。而社会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利益关系。各种思想认识都是不同群体和个体物质利益的反映。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物质利益表现出来的。”又说,“把人和社会连结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的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③各种不同的思想认识,总是反映一定主体的物质利益,为主体一定的物质利益服务的。所以列宁说,“物质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④人世间的一切纷争,包括思想认识之争,也就是物质利益之争。这个世界之所以充满危险,是因为世界是许许多多利益的天下。人类各种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思想斗争、文化斗争等等,只不过是手段或形式,最终都是为了获取物质利益、经济利益。物质利益是理解和解决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的钥匙。从物质利益的观点来分析各种思想认识之间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之一。马克思说,“一切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而进行的。”又说,“政治权利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解放的手段。”⑤所谓思想认识的一致,政治立场的一致,也都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利益基础上的,是物质利益上的一致。共同的物质利益,是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立场能够统一、一致的基础。 具体说来,利益与主体认识产生和形成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物质利益是诱发主体去认识客体即主体认识活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没有物质利益的需要,主体不会去认识,因而认识也不会发生。一旦有了物质利益上的要求,主体方去启动认识。俗话说,“贫在都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它一般说明了物质利益是主体认识活动的原动力。人们一般总是从物质利益出发,去考虑是否进行认识活动。人类认识对象的扩大、认识领域的拓宽、认识深度和广度的加大,都受物质利益之驱使。第二,客观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客观事物转化为客体,尽管是在进入主体实践领域之内发生的,但它们在实践基础上发生转化的基本条件,则是必须具备或能够满足主体某一方面的利益需求。客体能够满足主体利益需求的程度如何,是决定认识发展速度、深度和广度的关键。只有那些能够满足主体某种利益要求的客观事物或客体,才使得主体下功夫去实践和认识,主体才有认识和探索它们的本质和规律的必要。第三,对利益的需求不同,是导致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产生不同认识的主要原因。由于不同主体有各自的物质利益要求,站在不同的物质利益要求的层面去认识同一客体,因而对同一客体产生了不同的甚至截然对立的认识。冬雪、夏雨、秋风之好坏,不同主体众说纷纭,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去作出不同的评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如此,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更是如此。利益可以使人们各执己见,甚至可以令人智昏,可以令主体产生出违反事实真相的认识。第四,主体在利益需求上的变化,是导致主体对同一客体认识变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主体对利益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同一客体不可能同时满足主体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主体的利益需求是逐步提高和增加变化的,因而对同一客体的认识也就随之变化。主体为了能从同一客体寻求到不同方面的利益,不断变换认识的角度,加大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因而对同一客体的认识也就在利益推动下发展。 二、立场与认识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主体在观察认识事物时必定具有一定的立场和观点,并按照自己的立场观点去反映、认识事物,使认识打上主体立场观点的烙印。不沾染主体影响,不受主体立场观点制约的纯粹的认识是没有的。主体在实践中持的立场观点,是指主体在进行认识或实践活动时所处的社会存在状况和具有的思想观点。主体在认识中的立场观点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只指政治立场。立场观点从种类上可分为群体立场和个体立场;从性质上可分政治立场和认识立场。任何群体立场和个体立场又都含有政治立场和认识立场。因此,归根到底,主体的立场观点可归结为政治立场和认识立场两种。政治立场又包括阶级立场、民族立场、政党立场、正义立场、公正立场等等;认识立场又可包括哲学立场、科学立场、宗教立场、客观立场和主观立场等等。就政治立场与认识立场的关系而言,是政治立场决定认识立场;但是就主体的认识而言,不管是政治立场还是认识立场,都对主体认识产生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主体在实践中要达到政治立场和认识立场的一致是不容易的。正确的政治立场可以具有错误的认识立场,反之一样。主体立场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使得实践中的主体认识变得错综复杂起来。具体说来,立场观点对主体认识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