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2)02-0060-07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鲁迅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话是极为深刻的。中国文化是多元的,其中主要为儒、道、佛。这三者在其发展过程中,相互吸收、融入,但也不是没有抵触。相比之下,道教吸收、融入其他文化是最为全面的,道教对于儒家文化基本上是全盘接受,对于佛教文化长期抵制,但元代的全真道一改旧轨,于佛教文化的核心——“空”多有接收并予以改造。在中国历史上,汉以后,唐、宋、元、明均是宗道教的,但明以后,道教的确是难以挽回地衰落了。由于种种原因,对于道教,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中国美学史研究均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显然,这是一个缺陷。本文试图对于道教美学的核心——神仙境界做初步的探讨,求教于方家。 一、本体的衍变:道神之间与神人之间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虽然人们一般将它的理论源头溯到先秦的道家,但实际上它的理论源头不只是道家哲学,而为多元,这其中,肇自先秦而盛于秦汉的神仙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元。神仙学的内涵也是丰富的,远古的神话、传说和庄子的寓言为其一,远古巫术、秦汉方术、图谶为其二,黄老之学中的养生之道为其三。老庄哲学作为道教的基础理论最终神学化,与秦汉的神仙学融为一体,使得原为民间巫术系统的道教上升为具有士大夫品格且为统治阶级所青睐的神仙道教。神仙道教产生于魏晋,原只是与民间道教相拮抗的一支,然而后来发展成为道教的主流,民间道教也融入其中。这样,神仙道教也就不只是具有士大夫的品格而具有全民的品格。道在道教中具体化为仙,这样,道教中的仙如同儒家中的圣、佛教中的佛,成为某一思想体系、信仰体系的本体。道教其实并不是不可以称之为仙教。这里涉及三个重要的问题: 其一,“道”的神化。什么是“道”,在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与庄子那里是清楚的,道是宇宙的本体。老子认为,道可以从“无”与“有”两个维度来看。从“无”的维度来看道,道是“天地之始”;从“有”的维度来看道,道是“万物之母”。“始”与“母”其实是一个意思,但隐隐地让人感到“无”才是根本。关于这点,老子没有明说,王弼在阐释《老子》时,则明确指出“以无为本”。“无”的含义很丰富,无形、无色、无味,抽象性、无确定性、自由性、无限性……隐隐地,“无”通向了“神”。“神”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概念。它有抽象义,也有具象义。抽象义为神秘、神奇,变化无穷不可把握,《易传》云:“神无方而易无体”,“阴阳不测之谓神”。具象义则是神人、神灵。最高的神灵就是上帝①,它是创物主,也是制物主。在《老子》,道的神化是潜隐的,主要取神的抽象义——神秘、神奇。 《庄子》基本上也如此,但《庄子》论道时喜欢用文学的手法,当它用故事来言道时,不自觉地将道神化为神人了。不过,这在《庄子》是不自觉的,而且,它说“神人”,也说“至人”、“真人”,其实,“至人”、“真人”也是神人,三者没有什么区别。在《庄子》中,神人(包括至人、真人)最突出的地方有四:一是超越生死:“不知说生,不知说死”(《大宗师》),“死生无变于己”(《齐物论》),二是功夫非凡:“登高不栗,入水不濡,人火不热”(《大宗师》),“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齐物论》)。三是自由潇洒:“骑日月,乘云气,而游乎四海之外”(《齐物论》);四是青春美丽:“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逍遥游》)。神人之所以能如此,原因是得道。庄子如此描绘神人,目的是突出道的伟大,没想到,却是将道化为神人。 其二,神的人化。庄子讲的“至人”、“真人”、“神人”不是现实中的人,而是想象中的神,不具现实性。庄子这样做,无意将至人、真人、神人看做人。他想象出这样的至人、真人、神人来,只是为了说理。在《庄子》中,至人、真人、神人均是某种理论的象征。 真正将神人化的是葛洪。葛洪是晋人,他是实现道家理论到道教理论过渡的第一人,可以讲是道教理论的奠基者。 葛洪著《抱朴子》,首章为《畅玄》。开篇云:“抱朴子曰:玄者,自然之始祖也,而万殊之大宗也。”这里说的“玄”即道,葛洪表述为“玄道”。“夫玄道者,得之乎内,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这里,将“道”归之为“用”,“用”又为“神”。这就等于将“道”看做“神”了。这里的“神”取神奇、神妙义,但这神奇、神妙是“人”用出来的,这用道的人自然就是“神人”了。道为人用,道即在人。那么,道如何才能为人所用?葛洪强调“知足”:“知足者肥遁勿用,颐光山林”。何以见得“知足”?“肥遁勿用”。如何见得“勿用”?就是“颐光山林”。“颐光山林”做什么?“养浩然之气于蓬荜之中”,就是修道。修道达到一定的程度,“恢恢荡荡,与浑成等其自然,浩浩茫茫,与造化钧其符契”,就成神了。 庄子谈神人是为了释道,绝不是希望人成为神人,庄子不看重人,为了得道,他甚至认为人应“黜聪明”,变得像傻子一样,而且最好是“堕肢体”,身体毁掉了,甚至化为轻烟都不要紧。而葛洪完全是从人的角度谈道的,人得道上升就成为神人。这神人,不是彼岸早就有的,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修炼成的。它的本体是人。在人成为神人之后,不是傻了,而是更聪明了;不是弱了,而是更强了。《畅玄》结尾一段说得道的人“嘿韶夏而韬藻帨,奋其五羽于五城之墟,而不烦衔芦之卫。翳其鳞角乎勿用之地,而恃曲穴之备。俯无倨鵄之呼,仰无亢极之悔。人莫之识,邈矣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