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11)01-0084-07 一、多元价值背景下价值 教育所遭遇的挑战 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观教育主要涉及“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这在一元化的社会中,具有当然的合法性。因为一元社会中“存在着一套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价值体系,而这套价值体系并非人生而知之的,也并非一定能够自己体悟到的,或者并非个体在一定时间内(比如,过自主的社会生活前)就能够认识到的,所以,有必要对人进行教化和引导”①,这就是一元社会中价值教育正当性的合理理据。但是在多元社会中这种价值教育的合理性理据却受到了种种挑战。当代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价值形态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价值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我国社会价值模式的转变对灌输式价值教育模式的否定 建国以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整个社会都处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高意识形态的统摄之下。在这样的情形下,社会的每一个毛孔都流淌着意识形态的血液,上到国家政治,下到人际交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被由意识形态所主导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所主宰着,整个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念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教育固然也受这种单一价值力量的宰制。不但如此,作为价值传递和意识灌输的主要手段,教育尤其是价值教育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发挥的是灌输“极左”的意识形态影响下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工具性功用。当然,就教育本身的特征而言,在这种呈现出强烈一元价值特征的社会中,教育的这种工具性功用有其正当性的理由。作为蕴含着价值传递使命的教育,要完成其使命或履行其职能,就必须传递这种价值体系,因为整个社会只存在着一种价值体系(即由意识形态所主导的价值体系),并无其它的选择。 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国家路线进行了清理,扭转了国家的发展方向,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同时也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涵作出了新的更丰富的解释。此次会议还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施行、国门的打开,许多异域异文化的优秀思想也传播进来了,它们当中的许多优秀成分也被吸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补充,尤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是借鉴了许多资本主义业已成熟的市场经济价值观念来建立和发展我们的经济文化和市场价值,以发展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和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也被确立,教育方针在改革实践中得到发展并逐步完善。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是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并在1983年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后来又规定了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工作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改变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反映了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适应当时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在这样的转变中,教育也随着整个国家从原来的阶级斗争路线中走了出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教育不再以作为意识形态灌输的国家利器为主,而是履行其科学普及和知识传播的功能。在这一段时期里,科学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是,相形之下,道德教育尤其是价值教育却被忽视,这种忽视一方面表现为德育课程的内容尽管脱去了阶级斗争的色彩,但在价值内容上依然保持了原来的高意识形态的特征,另一方面表现为德育模式依然保持了高意识形态特征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模式。当然,很明显的表现还有学校教育中,德育课程的边缘化等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尽管仍然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大纛之下,但是我国社会与以前的高意识形态时期不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各种新的群体,新的阶层不断出现,他们的生活体验不同,利益诉求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也带来了他们的价值皈依上的不同,这些价值上的诉求只要有益于甚至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得到了合理的保护。因此,与一元社会不同,在多元社会中,不再是一套价值体系主宰着整个社会,人们的价值追求也呈现出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在某种程度上,是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社会进步和政治开明的必然结果,是时代发展不可抵挡的趋势,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 多种价值体系同时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意味着人们必然“有了”,当然也“有着”选择不同价值体系的权利,在这样的背景下,意识形态在除了国家政体层面之外的领域中,不再具有当然的权威。②但是,人们所遇到的价值问题绝大多数都处在常常与之接触的社会生活的范畴内,因此,作为以“教书育人”为本的教育,必然要回答人们在社会做人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这个时候,道德教育和价值教育转变其论域成为一件不可避免或不得不为的事。在现代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远远强烈和明显于人和国家之间的交往,因此,由以培养“阶级人”为主的德育必然要转向以培养“社会人”为主的德育。因为,一方面,如果当下的社会形态都发展不好,如何能达到意识形态所描绘的更高的社会形态?因此德育需要关注当下。另一方面,如果作为以人的发展为对象的德育,必然要以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为使命,作为历史性存在和社会性存在的个体人而言,其社会性的需要是其第一需要,因此德育需要关注人的社会性的需要。